2017年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分别为28.1%和44.9%,比1952年末提高20.7和35.8个百分点。可见()逐渐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第三产业
举一反三
- 2017年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分别为28.1%和44.9%,比1952年末提高20.7和35.8个百分点。可见( )逐渐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 在我国2012年所有就业人员中,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分别为34.8%、29.5%、35.7%,第三产业就业人数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第一主体。这样的变化() ①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结果 ②是我国巩固第三产业基础地位的结果 ③意味着我国就业结构更加合理、更具有持续性 ④意味着我国谋求产业结构升级、统筹城乡就业取得进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 2008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中在岗职工占城镇就业人员总数的比重比2007年末()。 A: 减少了2个百分点B.减少了1个百分点C.增加了1个百分点D.增加了4个百分点 B: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C: 2008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0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30654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39.6%;第二产业21109万人,占27.2%;第三产业25717万人,占33.2%。年末城镇就业人员30210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860万人。其中,城镇单位就业人员1219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9万人。在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中,在岗职工1151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8万人。2008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 D:
- 2009年末,我国就业人员总量达到77995万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2170万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增强,促进了乡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2005年到2009年,城镇就业人员总量由27331万人增加到31120万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从36.0%上升到39.9%。乡村就业人员总量由48494万人减少到46875万人。 A: 从2005年到2009年,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大幅回落 B: 从2005年到2009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增长速度小于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增长速度 C: 从2005年到2009年,我国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均为持续增加 D: 从2005年到2009年,我国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均为持续下降
- 政府把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重点人群就业工作,提高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水平。目前,______成为我国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 A: 制造业 B: 服务业 C: 节能环保产业 D: 信息技术产业
内容
- 0
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C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到2016和2017 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经济比重上升到 51.6%,占据了半壁江山。由此看,服务业所吸纳的就业人员将会持续增加。
- 1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 年)》显示,2018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 31.3 万亿元,占 GDP 的比重为() A: 34.8% B: 35.8% C: 36.8% D: 37.8%
- 2
2009年我国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的结构比例为()。 A: 38.1:27.8:34.1 B: 39.6:27.2:33.2 C: 44.8:23.1:31.4 D: 44.1:27.8:28.1
- 3
近年来,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主渠道是下列哪一项?
- 4
对于产业精准扶贫贷款,满足下列哪些条件之一可认定具有扶贫带动作用() A: 借款人为微型企业并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A个(含)以上 B: 小型企业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C个(含)以上,或占职工总人数B%(含)以上 C: 中型企业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5个(含)以上,或占职工总人数B%(含)以上 D: 大型企业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A0个(含)以上,或占职工总人数B%(含)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