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乐记》中乐象说。
(1)乐象说的出处及含义《乐记》中的乐象说指的是《乐象篇》中的:“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乐是心被外物感动产生的,声是乐的表现形式。由此,“独乐其志,不厌其道,备举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恶,小人以听过。故曰:“生民之道,乐为大焉。”观众自得其乐,又不厌弃大道;将大道发挥得很充分,并不为私欲所动。这样的乐舞,体现了情感又确立了道义,岳武结束之时德行更受尊崇。君子观后更加好善,小人观后痛改前非,所以说“教化百姓的方法,乐是最重要的”。乐象说是儒家关于音乐教化作用的阐发。(2)乐象说的主要内涵①乐象说认为音乐可以反映社会政治状况《乐记》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里提出的是“声音——乐——心——物”的音乐的社会政治作用论。音乐源于物,又作用于物。这就是后来“文学——人心——治道”的公式的由来。②乐象说认为音乐通过影响人心能起到改恶从善的作用《乐记》认为音乐的功用在于“治心”,它可以使人欲无穷的人性得到节制,而不至于产生悖逆诈伪之心,达到改恶从善的目的。民心善恶又关乎社会风俗,并直接影响到政治的治乱。所以由音乐可以见出政治良窳,是谓“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为此,《乐记》认为音乐乃是王道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进一步突出了文艺和社会政治的密切关系。对后世关于文艺的教化功用认识影响深远,如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内容
- 0
三国时期经学家王弼在( )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A: 《周易•系辞》 B: 《尚书•尧典》 C: 《礼记•乐记》 D: 《周易略例》
- 1
“圣人立象以尽意”,这一观点出自() A: 《周易•系辞》 B: 《庄子•齐物论》 C: 《荀子•乐论》 D: 《礼记•乐记》
- 2
晚唐诗人司空图的著名诗论是() A: “不平则鸣”说 B: “象外之象”说 C: 风雅说 D: 风骨说
- 3
简述象草的栽培技术。
- 4
晚唐诗人司空图的著名诗论是() A: A“不平则鸣”说 B: B“象外之象”说 C: C风雅说 D: D风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