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对“病人”的理解应该是()
A: 有躯体疾病而求医的人
B: 有生理功能障碍而求医的人
C: 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而求医的人
D: 有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而求医的人
E: 有躯体疾病、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人,不论其求医与否
A: 有躯体疾病而求医的人
B: 有生理功能障碍而求医的人
C: 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而求医的人
D: 有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而求医的人
E: 有躯体疾病、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人,不论其求医与否
举一反三
- 关于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求医行为增多 B: 青壮年身体免疫力最强,求医行为减少 C: 文化程度高的人求医行为相对较少 D: 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求医行为较少 E: 对疾病的认识水平也会影响到求医行为
- 健康的含义是指() A: 人体生理功能正常,无躯体疾病 B: 不但没有躯体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 C: 不但没有躯体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状态 D: 有完整的生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E: 躯体没有疾病,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 病人感觉不适时,为治疗疾病产生的求医行为属于 A: 强制求医行为 B: 被动求医行为 C: 主动求医行为 D: 一般求医行为 E: 特殊求医行为
- 对人的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进行判别时,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医学标准”的内涵的是( )。 A: 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 B: 将心理问题与统计学标准联系起来 C: 有心理障碍的人,在其脑部应当有病理过程存在 D: 将相应的心理或行为表现,视为疾病的症状
- 1948年,WHO将健康定义为 A: 没有躯体的疾病 B: 不仅没有躯体的疾病,也没有心理的疾病 C: 不仅没有躯体的疾病,还有完整的心理状态 D: 不仅没有躯体的疾病,还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E: 不仅没有躯体的疾病,还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