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上说在隋唐时期三声的长官都是宰相.到了宋朝,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又另外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
首先,“宰相”的概念应当明白,不是一个正式的官称,而是泛称,包括权力、地位相当于丞相但称谓不同的其他官员,而丞相是正式的官称.其次,仔细看课本,如果是岳麓版教材的话,在第十页中,写到“另外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其长官是宰相”意思就是说只有“中书门下”的长官地位才和以往的丞相相当,而去办公的官员已经不再有类似丞相的地位了.最后,我个人理解,在元朝才废除三省设一省,这说明在宋朝还是有三省的存在只不过由于要限制相权加强皇权而变得不清楚,地位下降.有些类似于“六部制”.仅供参考.
举一反三
- 隋唐的宰相开始是三省长官,即内史(中书)省长官内史(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纳言、尚书省实际长官左右仆射。后来唐朝的宰相又包括了戴有“()”、“同中书门下三品”、“参知政事”等头衔的官员。
- 三省制发展至宋朝,宋代三省长官虽存,但却不一定行宰相之权。中书门下长官只有加上(),才能进政事堂议政,是真正的宰相。 A: 同三品 B: 同平章事 C: 参议得失 D: 参知政事
- 隋唐的三省为、、,长官称为宰相
- 三省制发展至宋朝,宋代三省长官虽存,但却不一定行宰相之权。中书门下长官只有加上(),才能进政事堂议政,是真正的宰相。 A: A同三品 B: B同平章事 C: C参议得失 D: D参知政事
- 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A: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B: 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C: 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 D: 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
内容
- 0
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 A: 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缩小了 B: 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仅限于三省长官 C: 宰相成员增多导致皇权旁落 D: 便于集思广议,又使之互相牵制
- 1
三省六部制为中央设中书、门下、上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 2
唐朝三省的长官是宰相。
- 3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4
三省长官的宰相制度有利于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