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说明了什么
形象的比喻,使人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使深奥的道理变得直观、生动.召公针对厉王的暴政,以“为川”为喻,警诫厉王要尊重民意,体察民情,弭谤犹如壅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寓说理于比喻之中,含有深刻的哲理.把“民之有口”比喻为“土之有山川也”,从积极方面指出,应当正确认识民“谤”,才能做到“行善而备败”.为能说服厉王,召公进一步设喻说明民言之重要:召公用土之有“山川”、“原隰衍沃”来比喻民之有“口”.“山川”、“原隰衍沃”生产出人民赖以生存的“财用”、“衣食”,可见“山川”、“原隰衍沃”之重要.那么民之“口”能说出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推行人民认为好的,防范人民认为坏的,才是丰富财用衣食的关键,这是国家生死存亡、治乱兴衰的大事,可见民之“口”的重要.说明统治者如何对待百姓言论,关系着国家的兴衰.这样的比喻形象明了,其含义又很深刻、警策.前一个比喻是以“川”喻“民之口”,是从消极方面打比方;后一个比喻是以“土有山川”、“原隰衍沃”来比喻“口之宣言”,是从积极方面进行比喻.后一比喻是前一比喻的深入,即不仅不应消极被动的防,而且应该积极主动地“宣”.”.“山川”“原隰衍沃”生产出人民赖以生存的“财用”“衣食”,可见“山川”“原隰衍沃”之重要,那么民之“口”能说出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推行人民认为好的,防范人民认为坏的,才是丰富财用衣食的关键,这是国家生死存亡,治乱兴衰的大事.《召公谏厉王诽谤》是先秦散文中的现实主义名篇,文章语言干练,逻辑严密,形象生动.周厉王得知人民不满后,不仅不加悔改,而且变本加厉地对人民进行镇压,致使人民敢怒不敢言,终于“流王于彘”,也从侧面反映出人民力量的伟大,从而揭示出压迫愈重,反抗愈烈的历史规律.作为管理者要广开言路,多听群众的意见,听不同的意见,才能促进工作、事业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
举一反三
内容
- 0
“谏厉王弭谤”的是
- 1
《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厉王的形象是() A: 杀伐果决,征战不休 B: 以民为本,礼贤下士 C: 无牵无挂,耽于游乐 D: 暴虐残忍,刚愎自用
- 2
《召公谏厉王弥谤》选自《左传》。
- 3
《齐桓公伐楚》和《邵公谏厉王弭谤》的写作特点
- 4
“道路以目”这个成语出自于哪篇文章?____ A: 《息争》 B: 《召公谏厉王弭谤》 C: 《室语》 D: 《齐桓、晋文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