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7-22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1801年由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T. Young, 1773-1829)提出并成功实现的,该实验是最早利用单一光源形成两束相干光,从而获得干涉现象的典型实验。
  • 内容

    • 0

      托马斯·杨在1801做了一个判定光的波动性质的关键实验—光的双缝干涉实验,首次通过实验肯定了光的波动性。双缝干涉是利用()的手段获得相干光。 A: 分振幅法 B: 分波阵面法 C: 反射法 D: 透射法

    • 1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的两束相干光是用分振幅法获得的。

    • 2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托马斯[img=5x8]1803d9cfbd8c304.png[/img]杨于1801年开展实验,该实验第一次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是波动光学的有力证据。在今天看来,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一个很简单的实验,但为什么这么一个简单的光学实验,却能在光学发展史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以下对这一问题的分析,你认为合理的是( )。 A: 托马斯[img=5x8]1803d9cfc68bd3c.png[/img]杨很巧妙的解决了相干光的获得方法,做出了光波的干涉现象。 B: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现象有力的支持了光的波动说,从实验上证明了光的波动性。 C: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从实验上验证了惠更斯-菲涅尔原理的正确性,是子波干涉的有力证据。 D: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在很大程度上开启了波动光学研究之门。

    • 3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利用分振幅法获得相干光波的

    • 4

      劈尖干涉和杨氏双缝干涉实验都是利用振幅分割法来获得相干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