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7-27
    1834年,英国通过《济贫法(修正案)》,规定在济贫院的受济者必须劳动才能得食,因劳动繁重,贫民称救济院为“巴士底狱”。这反映出( )。 ①英国工业化初期的社会贫富差别巨大 ②大量的贫困者有好逸恶劳的倾向 ③追求绝对剩余价值的剥削现象严重 ④政府开始通过立法来解决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贫困问题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 C

    举一反三

    内容

    • 0

      弗里德曼提出解决贫困问题的方法是() A: 设立济贫院 B: 发放贫困救助金 C: 负所得税 D: 法定最低工资

    • 1

      开启英国“院外救济”先河的一部重要法律是() A: 《救济物品法令》 B: 《济贫法修正案》 C: 《济贫法》 D: 《斯皮纳姆兰法令》

    • 2

      中国大学MOOC: 1834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新的济贫法,规定设立 ________ ,受助者须在其中参加劳动才可领取救济金。

    • 3

      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介入济贫事务,应当以1601年英国颁布为标志

    • 4

      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介入济贫事务,是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个里程碑以1601年英国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为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