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从《蚀》三部曲到《子夜》,谈谈茅盾创作的变化。
从《蚀》三部曲到《子夜》,茅盾创作的变化主要表现为:(1)对社会剖析和艺术美相结合的自觉追求在小说题材选择和主题开掘方面,从《蚀》三部曲到《子夜》,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剖析和艺术美相结合的自觉追求。《子夜》是茅盾运用社会分析进行创作的典范之作,作者在小说中从对现代都市畸形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剖析人手,绘制了一幅30年代初中国社会各种错综复杂阶级矛盾的宏大图景。茅盾从当时的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具有时代特征的重大事件作为小说的背景,如蒋、冯、阎军阀混战,国际经济危机与经济侵略,城乡工农运动等。而通过作品主人公吴荪甫的命运起伏,茅盾更准确地把握了以他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以赵伯韬为代表的买办资本家等工商政学等各色人等的思想、性格、命运。这样《子夜》反映现实更加富有丰富性与复杂性。(2)注重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努力探索革命现实主义创作的美学特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子夜》第一次以相当可观的深度刻画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吴荪甫的典型形象。这个形象不是概念的,而是源于生活的,内蕴丰富的。吴荪甫性格的基本特征是新旧杂糅,似强实弱。一方面,吴荪甫是现代中国社会出现的“新人”——与旧的封建地主阶级完全不同的民族资本家。他渴望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为了事业他忘掉了许多生活的乐趣,他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刚毅、顽强、果断的铁腕与魄力,更有现代科学管理的经营之才。然而,他生不逢时,通过小说情节的发展,吴荪甫性格的另一面逐步显现而且占据了性格的核心位置。在家庭里,他是个专制家长,丝毫不顾别人的独立人格;对下属、对工人,他听不进别人任何意见。在别人面前,他就显得非常自信刚毅,然而每次他一个人待在书房里,他就感到惶惑万分,悲观绝望,终于导致了精神上的崩溃。(3)铸造大容量的艺术构架、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以及长篇小说的文体创新与内部情节双线或多线交错的结构,及人物内心世界细腻的心理描写,作者都能得心应手,圆熟处时有新意。在《子夜》的主体部分,故事分为两种方式发展着,先是八条线索网状交叉发展,并且逐步把吴荪甫与赵伯韬的矛盾推向小说的中心位置。另一个结构特点是虚实结合。在写两大矛盾的时候,把军阀的混战,赵伯韬与美国金融资本勾结转成暗线描写,侧面描写。这样,不仅减少了头绪,节省了笔墨,更扩大了作品容量,突出了主线。在这样层层矛盾的展开与跌进中,《子夜》的情节达到高潮然后戛然而止。这使吴荪甫的内心活动,特别是充满内在的心理紧张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举一反三
内容
- 0
结合《蚀》三部曲论述茅盾早期创作的特定思想情绪的艺术表现手法。
- 1
茅盾的《蚀》三部曲包含《幻灭》、《动摇》和《追求》三部散文。
- 2
茅盾的《蚀·三部曲》和《子夜》标志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巅峰。
- 3
茅盾的《蚀》三部曲是由《幻灭》《动摇》《追求》三部短篇小说构成。
- 4
茅盾的短篇小说《自杀》出自()。 A: 《农村三部曲》 B: 《蚀》 C: 《野蔷薇》 D: 《子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