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7-23
    简述中美苏战略大三角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冷战时期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
  • 中美苏三角关系存在于1972~1989年间的冷战年代。冷战中后期,美苏两强争霸的国际政治格局逐渐演变为中美苏战略大三角的格局。经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冷战对峙及各国实力、政策的变化,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亚太地区一个新的国际政治格局正在形成之中。美国因陷于越战及实力相对下降,造成其全球战略失衡,继续推行全面冷战、遏制政策已是力不从心。中美开始由对手演变为具有共同战略的伙伴,直接导致台湾在美国全球和亚太战略中的利益重要性下降。苏联则乘机加速对外扩张,中苏两国因政治和国家利益上的分歧与矛盾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中国成为远东太平洋地区坚决反对苏联霸权扩张的坚定政治力量。正是由于这两个关键性因素的转变,70年代初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国际政治格局开始发生引人注目的变化,那就是中美两国开始因战略和安全的需要而走到一起。在这种背景下,基辛格秘密访问北京,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开始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1972年《上海公报》的签署表明,中美联手抵制苏联霸权主义的共识已经达成,成为当时中美双方各自作出妥协并大幅改善双边关系的最主要动力。中美苏战略大三角形成。这样,自50年代以来在远东太平洋地区中苏与美国两大阵营的冷战对抗,逐渐演变成为中美苏战略大三角的国际格局。在苏联解体之前,中美苏形成大三角关系,对于世界尤其是东亚的和平、稳定是有利的。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中美苏战略大三角是美国决定对华政策的主要视角。1979年中美建交,直至1989年,这十年美国国会对华影响较为复杂。一方面,在中美苏战略大三角中,中美两国具有共同对付苏联的战略利益,同时美国认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是向自由、民主、开放等西方价值理念的靠近。因此,这一阶段的中美关系被称为“蜜月期”。但美国国会在对华政策上存在矛盾与非理性的一面。如中美建交不久,国会为了平衡美国“国家利益”中的在华利益与在台利益,抛出并通过《与台湾关系法》。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国内政治经济政策和对外战略的调整,原来的“战略大三角”关系开始改变了自身的态势和意义,中美间的战略关系也随之变化。随着1989年5月中苏关系正常化、美国宣布实施“超越遏制”的对苏政策,以及同年12月苏美马耳他峰会后宣布冷战结束,这种三角关系退出历史舞台。中美苏三角关系是在冷战的两极对抗体系中形成的,从根本上说,这种三角关系必定要受到两极结构的制约。这种三角关系对有关国家的对外政策、特别是与这个三角关系有关的政策的影响,在宏观上不可能摆脱冷战的制约,不可能冲破两极结构的束缚。从某种意义上说,中美苏三角关系的作用主要是维持两极的平衡,三角关系作为一种结构,对三个国家的对外政策的影响,特别是每个国家对其他两个国家的政策的影响,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的。在承认三角结构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的同时,必须看到国际结构对有关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也是相对的,而且在三角结构中,大国之间的互动也不可能是机械的过程。从当时的历史看,中美苏三国的国内政治变化的程度和性质是不一样的。所以美苏缓和的进展与失败和中美关系正常化,成为认识和理解这个时期中美苏三角关系的主要线索。

    内容

    • 0

      战后两极格局演变的主线是() A: 中美苏战略"大三角" B: 东西方阵营全面对抗 C: 德国的统一 D: 美苏争霸

    • 1

      战后两极格局演变的主线是: A: 中美苏“大三角”战略 B: 东西方阵营全面对抗 C: 德国的统一 D: 美苏争霸

    • 2

      语法研究的两个三角,“小三角”是指();“大三角”是指()。

    • 3

      与别人目光接触范围要求() A: 生客看大三角、熟客看倒三角、不生不熟看小三角 B: 生客看小三角、熟客看倒三角、不生不熟看大三角 C: 生客看倒三角、熟客看小三角、不生不熟看大三角 D: 视具体情况而定

    • 4

      ‏中美“跨太平洋握手”,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牵动国际格局深刻变化,表现在以下方面( )。​ A: 迅速改变(改善)我国的外部安全环境 B: 迅速改变(改善)我国的外交环境 C: 确立中美苏战略大三角 D: 形成“三个世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