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板块构造解释全球火山和地震分布规律及特点
(一)板块构造与岩浆作用 现代活火山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带: (1)环太平洋火山带 集中分布于太平洋西缘和北缘的岛弧及东缘的沿岸山脉,占世界活火山的3/5,火山活动频繁而强烈,素有“火环”之称。 (2)阿尔卑斯(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火山带 此带横贯欧亚大陆南部,向西延入大西洋中脊,东南端与环太平洋火山带相接,有活火山百余座,占世界活火山的1/5。 (3)大洋中脊及大陆裂谷火山带 主要包括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中脊及红海、东非裂谷带等。 对比上述3个火山带与板块边界的分布就不难得出结论,岩浆活动的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板块的边界附近。不仅如此,板块的边界活动还控制着岩浆活动的成分、来源及成因机制等特征。 在分离型板块边界的大洋中脊,主要为基性的岩浆活动,出现大规模的裂隙式火山喷溢,熔岩溢出的方式主要为平静式。俯冲板块边界的岩浆活动以中、酸性为主,也有部分基性活动,其中以中性活动为典型代表。这里的岩浆活动均发育于海沟轴部靠大陆或岛弧一侧。 (二)板块构造与地震及岩石变形的关系 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如下3个地震带上。 (1)环太平洋地震带 这是一条地震活动最强的地震带,全球约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以及几乎全部深源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地震带内。所释放的地震总能量约占全球地震释放能量的76%。该带地震活动的特点是:地震带宽度大,地震频次高,地震震级大,浅源、中源、深源地震由海沟向大陆一侧有规律分布,构成贝尼奥夫地震带。 (板块构造对深源地震问题作了成功的解释,并得到震源机制资料的验证。当冷的刚性岩石圈大洋板块沿海沟向下俯冲时,由于其下插速度较大,深部物质来不及对它马上加热、同化,因此这种刚性的下插板块常常可以到达很深的地方仍保持较强的弹性或脆性。这样,在俯冲产生的机械力的作用,俯冲板块内部发生断裂和变形,便可以产生中、深源地震。 ) (2)阿尔卑斯(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地震带 该带为世界上第二大地震带,地震释放总能量约占全球的22%。地震活动的特点是:地震带宽度很大,震中很分散;地震频次较高;基本上是浅源地震,深源地震很少,中源地震分布在局部地段。很明显,这个带的分布与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和印度板块的碰撞边界(印度尼西亚处为俯冲边界)相一致。板块碰撞造成了比较宽的岩石强烈变形带,因而形成了较强、较宽的地震活动带。由于局部地段具有俯冲性质或保存有俯冲板块的残片以及碰撞后大陆板块之间的陆内俯冲等原因,使这个带存在一些震源较深的地震。 (3)大洋中脊及大陆裂谷地震带 该带主要沿大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附近及转换断层分布,在大陆上则是沿狭长的裂谷系分布,延伸长达60000km,但地震带宽度窄,全部为浅源地震,地震活动频次及震级均不及上述两地震带。该带的地震活动主要与分离型板块边界及一些转换断层有关。
举一反三
- 总结“板块构造说”的基本思想,并用板块构造的观点论述全球现代火山带和地震带分布及特点?
- 板块构造理论目前还不能很好解释的地质现象或过程是() A: 板块内部基本没有变形 B: 变形主要集中于板块边界 C: 板块边界的火山和地震现象 D: 板块内部的火山和地震现象
- 地球上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主要的火山、地震带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 下列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②板块交界处为地震和火山集中分布地带 ③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海沟④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印度洋板块
- 地热能的储量巨大,而且集中分布在构造板块边缘一带、该区域也是火山和地震多发区。 ( )
内容
- 0
下列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②板块交界处为地震和火山集中分布地带③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海沟④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印度洋板块 A: A①② B: B②③ C: C②④ D: D①④
- 1
下列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②板块交界处为地震和火山集中分布地带③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海沟④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印度洋板块 A: A①② B: B②③ C: C②④ D: D①④
- 2
下列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②板块交界处为地震和火山集中分布地带③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海沟④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印度洋板块 A: A①② B: B②③ C: C②④ D: D①④
- 3
下列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②板块交界处为地震和火山集中分布地带③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海沟④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印度洋板块 A: A①② B: B②③ C: C②④ D: D①④
- 4
下列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②板块交界处为地震和火山集中分布地带③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海沟④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印度洋板块 A: A①② B: B②③ C: C②④ D: D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