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关于TNFRI的描述哪一项不正确
A: 是分子量为55~60kD的I型跨膜糖蛋白受体
B: 在N末端有死亡结构域
C: 有3个蛋白激酶C(PKC)作用位点和1个蛋白酪氨酸激酶(PTK)作用位点
D: 与配体结合后除了传导死亡信号外,还可以通过活化NF-κB引起一系列其他反应
E: 分布很广泛,几乎存在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A: 是分子量为55~60kD的I型跨膜糖蛋白受体
B: 在N末端有死亡结构域
C: 有3个蛋白激酶C(PKC)作用位点和1个蛋白酪氨酸激酶(PTK)作用位点
D: 与配体结合后除了传导死亡信号外,还可以通过活化NF-κB引起一系列其他反应
E: 分布很广泛,几乎存在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举一反三
- 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RTK是细胞表面一大类重要受体家族,目前有50余种,所有RTK的N端位于胞外,是 A: 配体结合域 B: 酪氨酸激酶结构域 C: Ras结合域 D: 酪氨酸结合域
- 下列关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属于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 B: 可以活化三聚体G蛋白 C: 主要激活cAMP-AKT通路 D: 可以活化低分子量G蛋白 E: 与配体结合后可磷酸化蛋白激酶
- 下面关于G蛋白偶联受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由几个蛋白亚单位组成 B: 在氨基末端有糖基化位点 C: 七次跨膜的糖蛋白 D: 与配体结合后发生构象改变 E: 氨基端朝向细胞外,羧基端朝向细胞内
- 表面生长因子(EGF)受体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受体() A: 皆为蛋白酪氨酸激酶 B: 皆为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 C: 分别为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蛋白酪氨酸激酶 D: 分别为蛋白酪氨酸激酶和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
- 关于酶偶联受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大多为单次跨膜的糖蛋白结构 B: 可以进一步分为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和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受体两类 C: 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的胞外侧为配体结合区域 D: 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的细胞内侧为激酶活性区域 E: 当配体与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结合后,可使位于细胞质侧的激酶活性区域的酪氨酸残基发生自体磷酸化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