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10-24
    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的主要机制是( )。
    A: 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减少
    B: 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
    C: 突触后膜Na+电导降低
    D: 中间神经元受抑制
  • B

    内容

    • 0

      产生突触前抑制的机制是 未知类型:{'options': ['突触前膜阚电位水平抬高', '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减少', '突触前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突触前膜产生IPSP', '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中介'], 'type': 102}

    • 1

      关于突触前抑制的正确描述是: A: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使突触后膜出现超极化电位 B: 突触前膜超极化,释放抑制性递质 C: 突触前膜去极化,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 D: 突触前膜去极化,释放抑制性递质 E: 突触后膜受体不能与兴奋性递质结合

    • 2

      突触前抑制的产生可能机制是( ) A: 突触前膜超极化 B: 突触后膜的兴奋性发生改变 C: 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 D: 释放抑制性递质 E: 突触后膜超极化

    • 3

      产生突触前抑制的机制是产生突触前抑制的机制是() A: 突触前膜K+通道磷酸化而关闭 B: 进入突触前末梢内的Ca2+减少 C: 突触前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D: 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中介 E: 突触后膜产生IPSP

    • 4

      产生突触前抑制的机制是() A: 突触前膜钾离子通道磷酸化而关闭 B: 进入突触前末梢内的钙离子减少 C: 突触前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D: 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中介 E: 突触后膜产生IP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