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之兴,皆叔世也。……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 对这段话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这一观点认为法律颁布将导致人民不害怕统治者
B: 这一观点认为法律颁布将导致人民道德败坏
C: 这一观点认为法律颁布将导致国家灭亡
D: 这一观点认为应该完善法律,避免让人民利用法律来反对贵族
E: 这是一种贵族观点
A: 这一观点认为法律颁布将导致人民不害怕统治者
B: 这一观点认为法律颁布将导致人民道德败坏
C: 这一观点认为法律颁布将导致国家灭亡
D: 这一观点认为应该完善法律,避免让人民利用法律来反对贵族
E: 这是一种贵族观点
举一反三
- 夏有乱政,而作()刑;商有乱政,而作()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 《左传·昭公六年》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符合上述记载的说法是( ) A: 禹刑、汤刑、九刑是夏朝、商朝、西周的法律,已经失传。 B: 禹刑、汤刑、九刑是三种刑罚 C: 禹刑、汤刑、九刑是大禹、商汤、九侯颁布的法律 D: 禹刑、汤刑、九刑是大禹、商汤、九侯制定的刑罚
- 《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 )”。 A: 商刑 B: 汤刑 C: 吕刑 D: 九刑
- 关于夏商周的刑律,史载:“夏有乱政,而作 ;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 。”
- "夏有乱政,而作()"。 A: 禹刑 B: 汤刑 C: 九刑 D: 吕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