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认为:愤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
错误
举一反三
- 孔子认为“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是朱熹对()的解释。 A: 愤 B: 启 C: 悱 D: 发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愤”与“悱”的意思()。 A: 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悱:口欲言而未能其貌 B: 愤:愤怒。悱:想说而说不出来 C: 愤:感觉不满足,努力地去做。悱:感觉心情不舒畅 D: 愤:因不满意而心情激动。悱:感觉心情不舒畅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愤”与“悱”的意思是() A: 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悱:想说而说不出来 B: 愤:愤怒。悱:口欲言而未能其貌 C: 愤:感觉不满足,努力地去做。悱:感觉心情不舒畅 D: 愤:因不满足而心情激动。悱:感觉心情不舒畅
- 1.“子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不启,不悱(口欲言而不能之状)不发.”2.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内容
- 0
朱熹在解释“格物”时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____,在____物而____其理也。”
- 1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言动,便是人欲。”朱熹表达的本意是()。
- 2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所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朱熹表达的本意是( )。
- 3
朱熹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里“穷”是指()。 A: 从根本上探究 B: 贫穷 C: 缺乏
- 4
朱熹认为:论天地之性,则是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