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奥斯古德一施拉姆模式。
答: 1954 年,施拉姆在CE.奥斯古德的观点的基础上,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称为“循环模式”。该模式与直线模式有明显的不同。(1) 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2)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解码者(执行解释意义功能)和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个模式也有其本身的缺陷。首先,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至少从模式本身来看是如此),这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符。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传播双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传播资源以及传播能力等方面通常存在着差异,这种完全对等或平等的传播关系与其说具有普遍性,不如说是极少见的。其次,这个模式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适用大众传播的过程。
举一反三
内容
- 0
在奥斯古德施拉姆
- 1
简述奥斯古德与施拉姆循环模式的特点。
- 2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进步及局限。
- 3
请对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进行简单的评价。
- 4
在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的基础上,1954年,施拉姆根据大众传播的特点,提出了线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