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鸡毛换糖事例
鸡毛换糖最著名的应该是浙江省义乌,可以说义乌市场形成的历史就是鸡毛换糖的历史,是鸡毛换糖慢慢形成的!而义乌最初的鸡毛换糖是从廿三里镇开始的.廿三里的“鸡毛换糖”及其历史文化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当时,鸡毛换糖成为被打击对象,说鸡毛换糖是“弃农经商”、“投机倒把”、“资本主义尾巴”,与全国禁令相抵触,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啊!那时,廿三里也成立了“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把那些在廿三里街上手拎蓝子叫卖的和摆地摊的赶得“嘭嘭”飞,禁止糖担外出鸡毛换糖,人要抓,钱要罚.但是,廿三里镇即使在文革这种割资本主义尾巴,严厉打击投机倒把的时期,糖担外出鸡毛换糖依然盛兴,那时廿三里镇外出鸡毛换糖的人员多达五千余人,经营范围不仅涉及到浙江周边的江西、福建等省,而且扩展到全国各地.随着中国市场化取向改革和商品经济的活跃,廿三里镇在原先鸡毛换糖小百货销售基础上,进入了开拓专业市场和专门经营小商品的新阶段,在20世纪的七十年代中期,廿三里镇就出现了几百个经营小商品的地摊,并于七十年代末形成了中国第一代小商品市场.但由于政策的限制,廿三里鸡毛换糖队伍的真正壮大仍是举步维艰,直到1979年3月24日,时任中共义乌县委秘书的杨守春在《浙江日报》第二版发表了《“鸡毛换糖”的拨浪鼓又响了》一文,给廿三里镇乃至整个义乌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该文是全国第一篇报道义乌“鸡毛换糖”意义的新闻稿,被盛誉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第一声呐喊”,第一份“为民请命书”.文章充分肯定“鸡毛换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其利多弊少,既推动了义乌红糖事业的发展,又换回来出口所需要的“红毛”,农田所需的作肥料用的“废鸡毛”,让粮食增产,农业增效,搞活流通,于国于民都有利.文章发表受到了经济、学术、新闻三界人士的盛赞.后来到1980年,鸡毛换糖才被允许,公商局也为鸡毛换糖颁发了临时许可证.于是,廿三里镇的男劳力一到空闲,便“倾剿而出”,村里可谓“十室九空”,盛况空前.事实上“鸡毛换糖”好处并非至此.如廿三里镇(公社)办的廿三里羽毛厂,就是在这个阶段应运而生的,当时它解决了农村数千人的就业问题,换回了外汇,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增加了农民收入,可谓利国利民.直到1982年后,市场逐步向义乌县城集中民展,终成今日闻名遐迩的中国小商品世界,而廿三里的敲糖人正是义乌小商品世界的“始作俑者”.
举一反三
- 中国大学MOOC: 义乌的鸡毛换糖是非常著名的()
- 义乌的鸡毛换糖是非常著名的() A: 小行商小商贩 B: 坐商 C: 庙会集市 D: 商队
- 鸡毛换糖形成于浙江省义乌地区,这一行为对地区经济和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于走街串巷可以利用价格差套利。()
- “鸡毛换糖”是指在那个物资匮缺的年代,小商小贩走南闯北走街串巷,以红糖、草纸等低廉物品,换取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以获取微利。最早的鸡毛换糖,形成于我国的(),而最终,这一行为对地区经济和发展的促进作用得到认可,并发挥出巨大的积极作用。 A: 福建厦门 B: 浙江温州 C: 浙江义乌
- 【多选题】关于义乌人 A. 义乌人最傻 B. 义乌人最笨 C. 义乌人最痴
内容
- 0
磨刀石是商圈内体量相当、最大的竞争对手,义乌伊美店、义乌绣湖店义乌市场磨刀石分别是() A: 义乌之心 B: 义乌万达 C: 新城吾悦 D: 新光汇
- 1
义乌曾经是浙中盆地最为贫瘠的乡村之一,现在它是全球最大的()市场,每天聚集了数万名大大小小的商人,其中还有四千个来自西亚和东欧的外籍商人。 A: 小电器 B: 鸡毛 C: 小商品交易 D: 货郎
- 2
中国大学MOOC: 作业:辨别具体事例中行为的前提和后果事例2:玛丽在商店里趁店员不在时偷糖,因为这样就不会被抓。当店员在时,她就不偷,因为可能被抓住。此事例中玛丽偷糖这一行为的前提和后果分别是什么?
- 3
怎样饲养乌鸡种鸡?
- 4
《一地鸡毛》的讽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