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含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张璪提出的观点,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意谓画家从外界景物中摄取创作素材后,还要经过分析、加工、改造,始能作出画来。该观点是对南朝姚最的“心师造化”论的发展与深化。(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哲学基础“外师造化”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是基于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3)“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主客体的统一但是仍必须看到言论对“中得心源”的强调,也就是说张璪并不否认“心”的作用,不排除主观情感意志的融入。它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这在中国美学史上是很有代表性的。
举一反三
内容
- 0
下列对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解哪一种不正确?
- 1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名词解释
- 2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理论
- 3
简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含义。
- 4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是()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