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性是指在犯罪发生之前和犯罪过程中,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互相作用,被害人不过是这种相互作用的产物或最终结局。()
对
举一反三
- 最先提出被害人与犯罪人互动的是德国犯罪学家,被害人学先驱
- 从犯罪与被害的关系来说,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 犯罪的发生都是由被害人引起的 B: 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往往存在互动关系 C: 犯罪人与被害人的角色有时会发生转化 D: 有些情况下,被害人不良言行是自己被犯罪侵害的直接诱因
- 个体从非被害人成为被害人的过程或被害人感受到被害的程度日益加深的过程称为()。 A: 被害化过程 B: 犯罪侵害过程 C: 犯罪被侵害过程 D: 都不正确
- 因痴呆而被害的案件中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模式属于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
- 【单选题】犯罪被害人的 是由被害人的自然特性、稳定的个人素质和一般性活动等因素构成,能独立或相互联系地构成被害人容易被害的情境。 (2.0分) A. 可责性 B. 互动性 C. 被害性 D. 定向性
内容
- 0
被害性理论是日本学者创立的被害人理论,它将所有导致犯罪发生的因素统称为被害性。()
- 1
【单选题】依据被害人是否具备被害因素,可以将被害人分为机会性被害人和() A. 既然性被害人 B. 间接性被害人 C. 复合性被害人 D. 状态性被害人
- 2
依据被害人自身是否具有某种被害性的因素,将被害人分为机会被害人与( )[1分]
- 3
犯罪学研究犯罪被害人的根本目的是(<br/>) A: 定罪量刑 B: 批判“被害人无辜论” C: 被害预防 D: 厘清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刑事责任
- 4
被害人受到犯罪的直接侵害,成为一个被害人,我们称之为( )。 A: 第一次被害人化 B: 第二次被害人化 C: 第三次被害人化 D: 直接被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