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与朱熹格物学说的比较
对《大学》中“格物”观念的不同理解与诠释,可以反映朱子学与阳明学这理学传统两大典范的基本差异。“格物致知”语出《大学》,可以解释成分析研究事物的原理以掌握事物的本质规律。朱熹“格物”思想中的“物”,是指事物,“物,犹事也”,指天下万事万物。朱熹“致知”思想中的“知”,是知识的意思,“知,犹识也”,是指包括知识的知和道德的识两部分。朱熹的格物致知的途径包括直接地“接物”穷理,亦即身体力行去研究事物的规律,或间接地从书本上读书穷理,获取前人的经验和知识。王阳明思想的“格物”之物指心之物,所谓“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在王学的体系里,一切物质化的东西都内化于心了,格物便是格心,是去恶归善,去人欲存天理。王阳明认为“知”就是“良知”,即人的良心。在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思想里,格物即是致良知,两者完全是一回事。知行合一,是王学思想的基石。
举一反三
内容
- 0
王阳明心学思想在明朝中叶快速发展,有取代朱熹学说的趋势。
- 1
王阳明心学继承发展了谁的学说() A: 程颢 B: 陆九渊 C: 朱熹 D: 孟子
- 2
“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理学家( )提出的学说 A: 朱熹 B: 王阳明 C: 周敦颐 D: 程颐
- 3
事件使得王阳明与朱熹分道扬镳
- 4
简述阳明的格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