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
- 下列名词的定义错误的是( ) A: 源皮距是指放射源到模体表面照射野中心的距离 B: 源瘤距是指放射源沿射野中心轴到肿瘤考虑点的距离 C: 百分深度剂量是指某一射野参考点深度处吸收剂量率除以射野中心轴上某一深度d处的吸收剂量率 D: 剂量建成区域是指从表面到最大剂量深度区域,此区域内剂量随深度而增加。
- 电离辐射入射到介质内时,会产生所谓的“建成效应”,它指的是() A: 介质内的吸收剂量随介质表面下的深度增加而减少,直到吸收剂量达到最小 B: 介质内的吸收剂量随介质表面下的深度增加而增加,直到吸收剂量达到最大 C: 介质内的吸收剂量随介质表面下的深度增加先增加然后减少,直到吸收剂量达到最小 D: 介质内的吸收剂量随介质表面下的深度增加而增加,直到吸收剂量达到最小 E: 介质内的吸收剂量随介质表面下的深度增加而减少,直到收剂量达到最大
- 百分深度剂量随源皮距离的变化规律,正确的是( ) A: 任意一点实际剂量随距放射源的距离增加而减少 B: 任意两点剂量减小的速率,远源处大于近源处 C: 远源处百分xx剂量下降比近源处快的多 D: 百分xx剂量随源皮距增加而减少
- 高能电子束的深度剂量曲线分为剂量建成区、高剂量坪区、剂量跌落区和X射线污染区,治疗肿瘤时应使靶区位于
- 电离辐射入射到介质内时,会产生所谓的“建成效应“,它指的是() A: 介质内的吸收剂量随介质表面下的深度增加而减少,直到吸收剂量达到最小 B: 介质内的吸收剂量随介质表面下的深度增加而增加,直到吸收剂量达到最大 C: 介质内的吸收剂量随介质表面下的深度增加先增加然后减少,直到吸收剂量达到最小 D: 介质内的吸收剂量随介质表面下的深度增加而增加,直到吸收剂量达到最小 E: 介质内的吸收剂量随介质表面下的深度增加而减少,直到吸收剂量达到最大
内容
- 0
电离辐射入射到介质内时,会产生所谓的“建成效应“,它指的是() A: A介质内的吸收剂量随介质表面下的深度增加而减少,直到吸收剂量达到最小 B: B介质内的吸收剂量随介质表面下的深度增加而增加,直到吸收剂量达到最大 C: C介质内的吸收剂量随介质表面下的深度增加先增加然后减少,直到吸收剂量达到最小 D: D介质内的吸收剂量随介质表面下的深度增加而增加,直到吸收剂量达到最小 E: E介质内的吸收剂量随介质表面下的深度增加而减少,直到吸收剂量达到最大
- 1
电子束百分深度剂量分布随电子束能量改变的特点() A: 表面剂量同步变化 B: 高剂量坪区不变 C: 剂量梯度不变 D: X射线污染不变
- 2
电子束的斜入射的影响是() A: 增加最大剂量深度的侧向散射 B: 使最大剂量深度向表面方向前移 C: 穿透能力减弱 D: ABC均正确 E: 无明显影响
- 3
楔形板楔形角是指( )。 A: 最大剂量深度处,楔形等剂量线与射线中心轴的夹角 B: 最大剂量深度处,楔形等剂量线与射线中心轴夹角的余角 C: 参考深度处,楔形等剂量线与射线中心轴的夹角 D: 参考深度处,楔形等剂量线与射线中心轴夹角的余角
- 4
小儿剂量根据体表面积计算方法为() A: 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表面积(m)/1.73m,小儿体表而积=体重×0.035+0.1,10岁以上儿童,每增10kg体重,增加0.lm体表面积 B: 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表面积(m)/1.73m,小儿体表而积=体重×0.035+0.1,10岁以上儿童,每增5kg体重,增加0.lm体表面积 C: 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表面积(m)/1.73m,小儿体表而积=体重×0.05+0.1,10岁以上儿童,每增5kg体重,增加0.lm体表面积 D: 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表面积(m)/1.73m,小儿体表而积=体重×0.05+0.1,10岁以上儿童,每增10kg体重,增加0.lm体表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