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水肿的机制。
水肿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突出的临床表现,其发生机制是:(1)心力衰竭时,心输出量减少,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外周血管收缩,肾血管收缩引起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同时,醛固酮,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滤过分数增大,肾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增强,导致钠、水潴留。而且,肝淤血时肝脏对盐皮质激素的灭活减少,有助 于钠、水潴留。(2)长期缺氧,肾脏生成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加,红细胞增多,血容量增多,同时容量血管收缩,导致前负荷增加。然而,由于心肌收缩力下降,前负荷的增加并不能增加搏出量,反而使心脏充盈压升高导致静脉淤血,从而引起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3 ) 胃肠淤血引起食欲不振和消化功能障碍,肝脏长期慢性缺血缺氧、引起肝功能障碍,最终导致低蛋白血症;(4)淋巴回流障碍。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表现出静脉淤血和组织水肿。
内容
- 0
简述心性水肿的发生机制
- 1
慢性肾功能衰竭晚期患者常发生:
- 2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出现水肿的最主要机制是钠水潴留
- 3
Killip分级适用于 A: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 B: 急性右心衰竭 C: 慢性右心衰竭 D: 慢性舒张性心力衰竭 E: 急性心肌梗死泵衰竭
- 4
智慧职教: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