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6-16
    论述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
  • 法律行为的生效,是指法律行为经过法定的标准评价以后,将会发生行为人所预期的私法效果。法律站在社会或公共利益的角度对个人的民事行为进行评价,也是法律对民事法律行为生效要件的要求,一般而言,法律行为不能违反法律的强行性规定。例如:不能约定排除诉讼时效的适用,不能约定《合同法》53条规定的免责条款无效情况;不能违背社会的公共道德;必须符合法定形式(针对特别有效要件);意思表示应当具有可能性,即要求具相应的行为能力。民法理论上从主体、意思表示和行为内容方面对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进行结构。另外,我国《民法通则》第55、56条,《合同法》第52条等规定,也都实际上从这三方面对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进行了规范。具体而言,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又可区分为一般要件与特殊要件。(1)一般要件。第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依我国现行立法及司法实践的做法,可作如下区分: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从事任何民事行为原则上都为有效;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从事与其行为能力相适应的民事行为应为有效;③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所为行为原则上都为无效;④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奖励、赠与、报酬等纯获益行为应为有效;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于日常生活中从事的处分零花钱等细小民事行为应为有效。第二,意思表示真实。意思表示真实就是行为人表现于外部的表示与其内在的真实意志相一致。其要求有两点:①内部意思与外部表示一致;②出于行为人的自愿。只有行为人意思表示真实,才能保证其所实施的民事行为产生的民事法律后果符合当事人预期的目的,民事法律行为才能生效。如果行为人外在的意思表示与其内心真实意思不一致,则为“意思缺乏”或“意思表示不真实”。通说认为,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包括两种情形:①意思表示不自由。由于外在原因导致行为人处于意志不自由的状态,因而其表示的意思非其内心真意。这种情形包括了欺诈、胁迫、乘人之危、重大误解与显失公平等,将导致民事行为无效或被撤销。②意思表示不真实。即行为人的外部表示意思不符合内心的意思,一般有三种情形:其一,真意保留,又称单独虚伪表示,是指行为人故意隐瞒其真意,而表示出其他意思的意思表示,如甲酒后对乙戏言道,如果甲能再喝5斤白酒,甲的房屋即归乙所有。因为真意保留的人通常没有设立法律关系的意图,属于典型的意思缺乏,所以该类行为因为没有法律效果意思而不成立。其二,虚伪表示,又称伪装表示,指行为人与相对人通谋而为虚假的意思表示。就当事人相互之间而言,虚伪表示是无效的,但为维护交易安全,虚伪表示的当事人不得以其无效对抗善意第三人。其三,隐藏行为,指行为人将其真意隐藏在虚假的意思表示之下。具体又包括两种情形,一是以一种行为掩盖另一种行为,但两行为都合法,如甲、乙订立了一份名为借用、实为租赁的合同,此时应将当事人的真意解释为被掩盖的行为意思,而隐藏行为本身无效;二是以合法行为掩盖非法目的,该行为无效(《民法通则》第58条、《合同法》第52条)。第三,内容合法。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行为内容合法表现为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具体到司法实践中,“内容合法”的含义包括:①行为人实施的民事行为不得违背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②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容合法是指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这意味着如果违反了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或地方政府规章的,不会导致行为无效。③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容合法是指不得与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范相抵触。(2)特殊要件。绝大多数情况下,民事法律行为只要具备实质要件就发生法律效力,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民事法律行为还需具备特殊形式要件才能生效。例如:①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须经有关机关批准后才生效(《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3条、《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5条);②向外国人转让中国专利的合同经有关机关批准并登记才能生效(《专利法》第10条);③婚姻行为也要经过登记才能生效(《婚姻法》第8条)。《民法通则》第56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规定用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法律对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要件作了特别的规定的,在不具备形式要件的情形下,可能导致民事行为不生效。本题考查的是法律行为生效的相关知识,可以从概念、一般要件和特殊要件三方面进行论述,重点是一般要件中的主体要素,意思表示真实和内容的合法性要素等进行论述

    内容

    • 0

      民事法律行为生效的有效要件包括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下列属于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的有() A: 口头形式 B: 书面形式 C: 推定形式 D: 沉默形式

    • 1

      民事法律行为成立,必须具备的法律要件有( )

    • 2

      民事法律行为的一般生效要件,是指一般法律行为所共同具备的生效要件,它包括()。 A: 主体合格 B: 意思表示一致 C: 内容合法 D: 意思表示真实 E: 行为的形式合法

    • 3

      下列有关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的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是民事法律行为生效的前提 B: 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必定生效 C: 民事法律行为生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必定成立 D: 一般情况下,民事法律行为自成立时生效

    • 4

      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 A: 指因行为有法定的意思表示的重大瑕疵,可以通过诉讼或者仲裁的方式予以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 B: 指行为人追认方能生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C: 指欠缺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因而自始、确定和当然不发生行为人预设的法律效果的民事法律行为。 D: 民事法律行为之效力有待于第三人意思表示确认,在第三人未意思表示前,效力处于不确定状态的民事法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