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校正的原理是
A: 相角超前
B: 相角滞后
C: 某些频段内,反馈环节可以取代被包围环节
D: 高频衰减
A: 相角超前
B: 相角滞后
C: 某些频段内,反馈环节可以取代被包围环节
D: 高频衰减
举一反三
- 串联超前校正利用它的特性是 A: 相角超前 B: 相角滞后 C: 高频衰减 D: 低频衰减
- 串联滞后校正是利用,使得系统截止频率下降,从而获得足够的相角裕度。 A: 校正装置本身的超前相角 B: 校正装置本身的高频幅值衰减特性 C: 校正装置本身的超前相角和高频幅值衰减 D: 校正装置富裕的稳态性能
- 关于相位滞后校正描述不正确的是()。 A: 相位滞后校正是利用滞后环节高频幅值衰减特性。 B: 滞后环节主要用来改善未校正系统的低频段。 C: 滞后校正可提高系统的相角裕度,改善瞬态性能。 D: 滞后校正使系统频带宽度增加,导致高频抗干扰能力下降。
- 超前校正的作用是( ) A: 时间超前 B: 提供超前相角 C: 时间滞后 D: 提供滞后相角
- 若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在截止频率附近有相角滞后,可利用()补偿相角滞后,用来提高系统的相位稳定裕量,改善系统的动态特性。 A: 超前校正装置 B: 滞后校正装置 C: 局部反馈校正 D: PI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