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历史上“新闻”内涵在理解上有哪些差异?
中西历史上“新闻”内涵在理解上的差异包括:(1)欧洲历史上的“新闻”内涵①《圣经》“新约·使徒行传”(公元1~2世纪)中的“新闻”一词,是指新鲜的故事:“雅典人,和住在那里的客人都不顾别的事,只将新闻说说听听”。②恩格斯19世纪40年代初叙述德国柏林市民的活动时引证了《圣经》的这段话,并写道:“他们不也是只顾听听看看有什么新闻么?”③关于意大利的小城庞贝被火山灰埋没的最早新闻通讯《79年8月24日那天》,写于公元104年,作者是古罗马帝国的作家小普林尼,而事实发生在79年。他采访的是他的舅舅—维苏威火山爆发时的罗马帝国地中海舰队司令,他的舅舅亲历了火山灰埋没庞贝城的过程。《79年8月24日那天》很像现在的新闻通讯,事件与记录在时间上相差25年,那时历史与新闻是混淆的,人们将关于庞培的记载作为新闻看待。④英语早年在欧洲很落后,直到1603年才成为英国的国语,成熟很晚。英文news一词,源于古希腊。《牛津词典》将新闻解释为“新鲜报道”。⑤最早的德语“新闻”一词,源于德国北部俗语“报道”,指商旅传播的趣闻轶事。15世纪,演化为“在时间上绝对新颖的事物”。16世纪后,被用作印刷物的代名词,即“报纸”。现在这个词已经完全没有新闻的含义,就是指报纸,但它的原意是新闻。(2)中国历史中对“新”赋予更多的伦理色彩①中国商朝第一个国王——商汤王(公元前17世纪),对“新”提出了要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至明明德,穷至事物之理焉。②春秋时代的孔子的学生编纂的他的语录《论语》共492章,涉及信息传播的字很多。孔子对内涵具有“新”的内容的要求是保守的,他要求人们“多闻”,但不是为了获知新知识、新事实、新观念,首先提出的是伦理要求,是“善”。③在中国古代的民间,对于新闻的理解,本能地是指最近听说的、发生的事情。④“新闻”一词在宋代,开始特指非官方的消息,但新闻一词不入主流话语。在强大的历史惯性之下,中国新闻传播中宣传成分不可避免地比较浓重。对此份历史遗产的特点,我们要很清楚;同时,要努力遵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客观、公正、全面、真实地服务于公众的新闻需求。(3)两者宣传色彩的浓重程度不同西方社会中新闻与宣传在多数时期是在两条线上各自活动,没有形成牢固的新闻、宣传合一的传统;而在中国古代官方意识形态中,要求“文以载道”,即宣传官方的道统,是官方社会教化的一部分。至今中国的新闻中仍含有较多的宣传色彩。
举一反三
内容
- 0
中西建筑美学价值上的差异有哪些?
- 1
中西教育价值观存在哪些差异,主要表现为哪些方面。
- 2
新闻真实性的内涵包括哪些?
- 3
中西节日习俗差异主要表现有哪些,简单列举中西方节日。
- 4
【论述题】结合《新闻的历史》第七章、第八章,《新闻学概论》第三章,试述新闻价值是什么?新闻价值的标准有哪些?中美两国对新闻价值标准的理解有个异同? (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