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6-07
    古代著名造园家及造园理论著作
  • 1:理论(一)造园艺术,“师法自然”“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二)分隔空间,融于自然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为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因与借、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如此,则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互相渗透的作用.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蓝天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三)园林建筑,顺应自然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四)树木花卉,表现自然与西方系统园林不同,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啊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其意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2:实践1,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2,私家园林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等休闲的园林.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现存的私家园林,如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国、沧浪亭、网狮园,上海的豫园等.(二)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1,北方类型北方园林,因地域宽广,所以范围较大;又因大多为百郡所在,一所以建筑富丽堂皇.因自然气象条件所局限,河川湖泊、园石和常绿树木都较少.由于风格粗扩,所以秀丽媚美则显得不足.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其中尤以北京为代表.2,江南类型南方人口较密集,所以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河湖、园石、常绿树较多,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因上述条件,其特点为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但究竟面积小,略感局促.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其中尤以苏州为代表.3,岭南类型因为其地处亚热带,终年常绿,又多河川,所以造园条件比北方、南方都好.其明显的特点是具有热带风光,建筑物都较高而宽敞.现存岭南类型园林,有著名的广东顺德的清晖园、东荣的可园、番禹的余前山房等.四、中国古代园林的组成要素一、筑山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东汉梁冀模仿伊洛二峡,有园中累土构石为山,从而开拓了从对神仙世界向往,转向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起点.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雅士们,采用概括、提炼手法,所造山的真实尺度大大缩小,力求体现自然山峦的形态和神韵.这种写意式的叠山,比自然主义模仿大大前进一步.唐宋以后,由于山水诗、山水

    内容

    • 0

      英国造园家杰利克把世界造园体系分为:()、()、()。

    • 1

      《园冶》是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为著名造园家( )撰写。 A: 李诫 B: 喻皓 C: 陈丛周 D: 计成

    • 2

      《园冶》是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为著名造园家(  )撰写。 A: 陈丛周 B: 蒯祥 C: 喻皓 D: 计成

    • 3

      《一家言》又名《闲情偶寄》,其作者是著名的造园家( )。

    • 4

      由明末造园家计成所著的中国古代造园专著《》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总结了造园经验,是一部研究古代园林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