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编码HLA的基因主要位于第几号染色体上() A: 6 B: 5 C: 4 D: 3
人类编码HLA的基因主要位于第几号染色体上() A: 6 B: 5 C: 4 D: 3
编码HLAˉⅡ类抗原的基因位于 A: HLAˉB B: HLAˉC C: HLAˉD D: HLAˉE E: HLAˉF
编码HLAˉⅡ类抗原的基因位于 A: HLAˉB B: HLAˉC C: HLAˉD D: HLAˉE E: HLAˉF
编码HLA–Ⅱ类抗原的基因位于() A: HLA–B B: HlA–C C: HLA–D D: HLA–E E: HLA–F
编码HLA–Ⅱ类抗原的基因位于() A: HLA–B B: HlA–C C: HLA–D D: HLA–E E: HLA–F
与强直性脊柱炎密切相关的HLA分子是 A: HLA–A5分子 B: HLA–B8分子 C: HLA–B7分子 D: HLA–B27分子 E: HLA–DR3分子
与强直性脊柱炎密切相关的HLA分子是 A: HLA–A5分子 B: HLA–B8分子 C: HLA–B7分子 D: HLA–B27分子 E: HLA–DR3分子
编码HLA—Ⅱ类抗原的基因位于编码HLA—Ⅱ类抗原的基因位于() A: HLA—A区 B: HLA—B区 C: HLA—C区 D: HLA—D区 E: HLA—E区
编码HLA—Ⅱ类抗原的基因位于编码HLA—Ⅱ类抗原的基因位于() A: HLA—A区 B: HLA—B区 C: HLA—C区 D: HLA—D区 E: HLA—E区
φ(24) =φ(4)φ(6)=φ(4×6)
φ(24) =φ(4)φ(6)=φ(4×6)
HLA抗原多态性的原因是()。 A: HLA基因呈共显性 B: HLA基因重组 C: HLA的基因转换 D: HLA基因的突变 E: 以上均对
HLA抗原多态性的原因是()。 A: HLA基因呈共显性 B: HLA基因重组 C: HLA的基因转换 D: HLA基因的突变 E: 以上均对
氯化钠和氯化铯晶体中正负粒子的配位数比值分别为() A: 4:4<br/>6:6 B: 6:6<br/>8:8 C: 4:4<br/>8:8 D: 6:6<br/>4:4
氯化钠和氯化铯晶体中正负粒子的配位数比值分别为() A: 4:4<br/>6:6 B: 6:6<br/>8:8 C: 4:4<br/>8:8 D: 6:6<br/>4:4
下面代码的输出结果是( )。 s=[4,3,6,2] t=sorted(s) print(s) print(t) A: [4, 3, 6, 2] [2, 3, 4, 6] B: [2, 3, 4, 6] [2, 3, 4, 6] C: [4, 3, 6, 2] [4, 3, 6, 2] D: [2, 3, 4, 6] [4, 3, 6, 2]
下面代码的输出结果是( )。 s=[4,3,6,2] t=sorted(s) print(s) print(t) A: [4, 3, 6, 2] [2, 3, 4, 6] B: [2, 3, 4, 6] [2, 3, 4, 6] C: [4, 3, 6, 2] [4, 3, 6, 2] D: [2, 3, 4, 6] [4, 3, 6, 2]
HLA分子多态性的主要原因() A: HLA基因是复等位基因 B: HLA分子可以裂解 C: HLA基因高度易变 D: HLA基因发生有效重组机会多
HLA分子多态性的主要原因() A: HLA基因是复等位基因 B: HLA分子可以裂解 C: HLA基因高度易变 D: HLA基因发生有效重组机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