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名詞連用,如果既不是並列結構,又不是偏正結構,則前一個名詞常常就活用爲動詞,後一個名詞做它的賓語。例如“王天下”“面山而居”等等。( )
对
本题目来自[网课答案]本页地址:https://www.wkda.cn/ask/taoooteazjjmtto.html
举一反三
- “者”的基本作用是後附於謂詞性結構之後,使整個結構稱爲一個名詞性成分。( )
- 中国大学MOOC: 10.“所”字通常用在動詞或動詞短语( ) ,組成一個名詞性結構。
- “者”作代詞用在動詞、形容詞、數詞或詞組之後構成“者”字結構,相當於一個名詞性的短語,指代人、事、物、時間等,翻譯成“……的人”“……的事物”等。(<br/>)
- 介詞“以”及其賓語作句子______ 的時候,整個介詞短語可以放在謂語動詞的前面、也可以放在謂語動詞的後面,而古代漢語以介詞結構放在______ 為常見。
- 在“天下乖戾 ,無君君之心”句中,前一個“君”的用法是 A: 名詞用作狀語 B: 名詞的使動用法 C: 名詞的意動用法 D: 名詞用作一般動詞
内容
- 0
助詞主要分爲結構助詞和語氣助詞兩大類。( )
- 1
辨別下列句中“與”的用法:賢者與民並耕而食。 A: 連詞。連接兩個名詞或名詞性短語,表示並列。 B: 介詞。介進行爲的共同參與者。 C: 連詞。連接分句與分句,表示取舍。 D: 介詞。介進類比的對象。
- 2
“晉靈公不君,厚斂以彫墻”,句中的“以”是個連詞,連接前後兩個動詞性成分。( )
- 3
上古漢語裏,用、、、四個否定詞的否定句的特點是:賓語如果是一個代詞,一般總是放在動詞的前面。
- 4
古代單音詞向複音詞轉化的方式有三種,即()、()和利用兩個同義詞(或近义词)作為詞素構成一個複音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