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我国医学家孙思邈在一个地区发现,当地的穷人中,有许多人的皮肤粗糙,患有“雀目”,孙思邈称为“穷病”;当地的富人中许多人患有脚气病,这种人的一般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孙思邈把这种病称为“富病”.后来孙思邈通过食疗,治好了“穷病”和“富病”。(2)“穷病”和“富病”分别是由于体内缺乏。
A: 维生素B1和维生素A
B: 维生素A和维生素B1
C: 维生素B1和维生素D
D: 维生素D和维生素B1
A: 维生素B1和维生素A
B: 维生素A和维生素B1
C: 维生素B1和维生素D
D: 维生素D和维生素B1
举一反三
- A3/A4型题隋唐时期,我国医学家孙思邈在一个地区发现,当地的穷人中,有许多人的皮肤粗糙,患有“雀目”,孙思邈称为“穷病”;当地的富人中很多人表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孙思邈称之为“富病”,此类患者长期食用精细加工的大米。后来孙思邈通过食疗,治好了“穷病”和“富病”。 “穷病”和“富病”分别是由于体内缺乏() A: 维生素B1和维生素A B: 维生素A和维生素B1 C: 维生素Bi和维生素D D: 维生素D和维生素B1 E: 维生素A和维生素C
- A3/A4型题隋唐时期,我国医学家孙思邈在一个地区发现,当地的穷人中,有许多人的皮肤粗糙,患有“雀目”,孙思邈称为“穷病”;当地的富人中很多人表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孙思邈称之为“富病”,此类患者长期食用精细加工的大米。后来孙思邈通过食疗,治好了“穷病”和“富病”。 根据以上资料推测,“穷病”和“富病”应该分别是() A: 神经炎和脚气病 B: 夜盲症和脚气病 C: 夜盲症和佝偻病 D: 维生素C缺乏症和脚气病 E: 神经炎和佝偻病
- A3/A4型题隋唐时期,我国医学家孙思邈在一个地区发现,当地的穷人中,有许多人的皮肤粗糙,患有“雀目”,孙思邈称为“穷病”;当地的富人中很多人表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孙思邈称之为“富病”,此类患者长期食用精细加工的大米。后来孙思邈通过食疗,治好了“穷病”和“富病”。 “穷病”和“富病”患者可分别多食() A: 猪肝、糙米 B: 猪肝、胡萝卜 C: 新鲜蔬菜、绿豆 D: 胡萝卜、鱼肉 E: 新鲜水果、玉米
- 脂溶性维生素有脂溶性维生素有() A: 维生素A B: 维生素B1 C: 维生素C D: 维生素D2 E: 维生素E
- 儿童较易缺乏的维生素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C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