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批评形而上学,只见树木,而不见深林的缺点是什么
形而上学地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否认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偶然堆积,或者只承认偶然的次要的联系而否认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因而,他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到个别事物的存在,而看不到它们的产生、发展和灭亡,只看到个别的事物,而看不到它们的相互联系.
举一反三
内容
- 0
下图漫画中的拉锯者()①只见部分,不见整体②只见个性,不见共性③只见对立,不见统一④只见静止,不见运动
- 1
下图漫画中的拉锯者() ①只见部分,不见整体 ②只见个性,不见共性 ③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④只见静止,不见运动 A: 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2
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 A: 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 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 只见运动不见静止 D: 只见静止不见运动
- 3
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是一种() A: 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B: 只见区别不见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C: 变化发展的观点 D: 普通联系的观点
- 4
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宋代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哲学上看,是因为王安石() A: A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B: B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C: C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D: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