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王蒙的“东方意识流”小说。(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八十年代开始,王蒙率先借鉴了意识流手法,先后写了《布礼》、《夜的眼》、《风筝飘带》、《蝴蝶》、《春之声》等小说。这些作品以意识的流动作为作品结构的线索,强调人物内心变化及其精神模式,明显地带有“意识流”小说的一些特征,但又不同于欧美文学的意识流小说,所以称之为“东方意识流”。王蒙的“东方意识流”小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由外向转向内向,着意于心理描写王蒙把对社会现实反映的焦点聚焦在人物心灵世界的塑造上,着意于心理描写,剖析人物的精神世界。在王蒙看来,略过外在的细节写心理,写感情,写联想和想象,写意识活动,《夜的眼》描述的重点完全是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即以简单的事件取代戏剧性较强的故事。没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主线,取而代之的是纵横于广阔时空的,多线条展开的心理活动。这是典型的意识流手法。(2)打破自然时空,凸现“心理结构”的叙事结构王蒙的这一系列小说,并不是遵循自然的时空顺序,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或是逻辑顺序来安排情节,而是以人物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联想来组织故事,自然时空顺序被打乱,过去、现在、将来或并置,或交错,或颠倒。比如,中篇小说《布礼》写一个忠诚的年轻共产党员钟亦成被错化成“右派”的故事。小说将原本比较完整、复杂的情节故意用人物的心理感受切割、打乱、拆散,按照人物的心理感受来重新组合,从而获得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3)运用感觉印象,记录人物纯粹的五官感觉与印象《夜的眼》就是写人的感觉,一个长期生活于边陲的人对大城市之夜的独特的主观感觉。主人公陈杲在遇到了一个轻浮的小伙子并受到他的无理嘲弄之后,心绪昏乱,但是优美的舞曲却使他暂时驻步,让他引发了自由联想,感觉到了边陲——他的第二故乡的绮丽风光。这是他在大城市办事受挫后,听这首舞曲的独特感受,即带有对比性的感受。别人不一定有这样的感受,这是他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心态。总之,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与西方意识流是有区别的,他在自己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创作中借鉴了西方意识流的技巧,但他摒弃了西方意识流中的一些元素,加入了自己的主观创造,因此是具有东方特色的意识流小说。
举一反三
内容
- 0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研;中国地质大学2005年研;浙江大学2004年研]
- 1
“文质彬彬”这个成语出自()。[首都师范大学2012研] A: 《论语》 B: 《孟子》 C: 《史记》 D: 《左传》
- 2
《康熙字典》(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 3
话本(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 4
诗话(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