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中“人”的形象嬗变过程是怎样的?
“两希”源头分别孕育了感性型世俗的人本意识与理性型宗教的人本意识 文艺复兴时期,“两希”传统经过了冲撞与互补后形成了新质人文传统,先后呈现出“原欲+人欲”、“原欲+人欲+上帝”的样态 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呈现出明显的政治理性意识 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构建了“两希”传统的现代性框架,寻求理性与原欲、灵与肉、个性生命的欲求与外在道德律令之间和谐统一的自由境界 18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人”充溢着被文明压制下的人的自然欲求与生命意识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人”既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又始终限制于道德理性的规律,蕴藉着灵与肉的冲突 20世纪文学特别是现代主义文学,把传统文学表现出来的理智与情感、理性与本能欲望、灵与肉、善与恶等二元对立的母题推向极端,蕴含的是非理性的人本意识,也显示了西方文学在“人”观念的新发展。
举一反三
内容
- 0
下列属于西方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形象的是
- 1
荷花作为文学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 2
八十年代,基于对文革文学的反思,文学开始呼唤人的、人的和人的,关注西方文学中关于人的“”问题。
- 3
卡门是西方文学中一位典型的叛逆贵族妇女形象。
- 4
西方文学“人”的母题指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