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1)翻译上文(2)上文告诉我们古人折柳相送的原因是?
举一反三
- “折柳送别”之俗起于西周。
- 【多选题】关于“折柳送别”这一礼俗,下面哪些阐述是正确的?() A. “柳”与“留”字音相谐,取眷恋不舍、殷勤挽留之意。 B. 人离开家乡犹如树木离开土地,赠柳之礼是希望朋友像柳树一样易活,随处皆安。 C. 这种礼俗在汉唐时期最为兴盛。 D. 古代官员商旅出入长安,必经灞桥,灞桥一带,绿柳成阴,送行者在此折柳与行人赠别
-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的典故出处是( )。 A: 晋陶侃武昌种柳事 B: 唐人灞桥折柳习俗 C: 乐府《折楊柳》曲名 D: “羌笛何須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門关”
- 城阳太守梁柳,谧从姑子也。当之官,人劝谧饯之。谧曰:“柳为布衣时过吾,吾送迎不出门,食不过盐菜。贫者不以酒肉为礼。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是非吾心所安也。”
- 古人有折柳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