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广泛传播和佛经的大量翻译对这一时期文学所产生的影响。
答:佛教的广泛传播和佛经的大量翻译,在当时引起了震动,为魏晋南北朝文学营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土壤。许多文人与佛教的关系相当密切。如谢安曾“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谢灵运则是一位笃信佛教并懂梵文的文学家,而沈约本人也笃信佛教、精通内典,杨之所撰《洛阳伽蓝记》则是记述北魏洛阳佛寺的散文作品。具体看来,关于这一时期佛教对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想象世界的丰富。佛教带来了三世的观念,因果、轮回的观念,以及三界、五道的观念。它把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扩大了,人的想象世界也随之扩大了。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产生了刘义庆《幽明录》、王玫《冥祥记》、颜之推《冤魂志》等笔记小说。此外,维摩与观音的形象也在这时建立起来,对后代的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二、故事性的加强。随着佛经的大量翻译,其中记载的许多故事传入中国,甚至流传到民间,加强了中国文学的故事性。有些直接来自于佛经的故事,在这时的小说里被改写为中国本土的故事,如吴均《续齐谐记》里所记“鹅笼书生”的故事。而南北朝时期,记载因果报应之类故事的小说大量出现,显然与佛教有关。三、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在梵语的拼音法的启发下,人们去分析汉语的声音结构,分析汉语的声母和韵母,于是产生了反切。进而注意到汉字的声调并应用于诗歌创作。而从大的文化背景看来,四声的发现则与佛经的转读有一定关系。四、词汇的扩大。人们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许多反映佛教概念的词语也随之大量进人汉语,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如“菩萨”、“沙门”、“菩提”等。五、文学观念的多样化。如佛教中关于“真与空”、“心性”、“境界”、“象与象外”的观念,以及关于“形神”的讨论,都丰富了文学观念。
举一反三
内容
- 0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佛教兴盛的表现。
- 1
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值佛教美术形成的高峰时期,开凿于这一时期的佛教石窟有:(
- 2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东传,佛经的大量翻译,给我国文化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在佛家本生和经变故事的影响下,中国的神话志怪小说也日渐丰富。( )
- 3
下列表述中,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发展的表现的是()。 A: 信徒为社会上层人物 B: 大量佛经被翻译 C: 众多寺院兴建 D: 流传地区有限
- 4
佛教思想与中国固有文化结合的趋势,开初表现为()时期用道家术语来翻译佛经。 A: 东汉 B: 三国 C: 南北朝 D: 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