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6-14
    王夫之的“气”论及其“理气观” “道器观”述评.
  • (1)①“气”王夫之的宇宙观是“太虚即气” “太虚一实”的气化字宙观a. “气之量”的“量”,在这里是范围的意思,在王夫之看来,字宙间充满着作为精神或物质微粒与能量的气, “虚” “空” ,并不是不存在,并不是没有,只是这种生命精神与物质能量浑而为一的气与气场,无边无际,稀微无形b.这种客观存在的气只有聚散,而没有生灭,气聚就成为人们肉眼可见的有形之物,气散则不见形迹,但仍然存在,无形无象的阴阳二气也有往来、屈伸、聚散、隐显,但没有创生和消灭③“实有”a.王夫之运用《中庸》中的“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和“诚者天之道也”的说法,对“气”范畴作更高的理论抽象。 “诚”就是真实无妄,就是“实有”,以“实有”与“诚”说“气”,则“气”在本质上乃是客观的,至上的。b.这种“实有”是最高的存在,没有一物可与之相比,也没有任何言辞可以与之相对,王夫之力图超出具体实物的观念,借用“诚”这种绝对的观念来说“气”是最高最后的本原、本体,这是气的本体论或存在论的表述。(2)理气观①理气关系的问题a.气是理的依凭与条件,气运动和变化才产生理,理之实现亦需要气的力量、动能:理是气的所以然或用当然,是整体的或部分的道理,是气的属性、关系与气之运动变化的秩序、条理、律则。b.理具有今天所说的理想性、合理性与规律性的意思。因此,理以气为根据,理就在气之中,不在气之外不仅理是气之理,同时,气是理之气,遵循理可以成就其气,在这个意义上,理与气互为其体。②理气合-a.王夫之认为,儒家的心、性、天、理等范畴,都不能离开气来加以讨论。第一,程题讲天就是理,把天当作理,而天之所以为天,本来就离不开气。天本来就是气的积累。以理来讲天,是从推求理的本源来讲的,在这样的意义上,说天是产生理的根源,凡是理都产生于天,这是没有疑义的.第二,王夫之指出, “天也是一种理”这句话是有毛病的。也就是说, “理”也好, “道”也好,是相对于非理、非道的东西来说的,气的运动有自身的道理,有应然、必然或所以然,气之变化的过程中,表现为刚与柔、中与正、仁与义,这才称之为理,以区别于不是理的东西.b.王夫之不仅是气本论者,而且是理气不离不杂论者。王夫之的理气合一,则是合在气上。也就是说,王夫之是以气来统摄理的。第一,在他看来,气之外并没有虚托孤立的理,理不在事物及其运动之外;如果理具而气不至,能动的力量不足,则再好的理也不能变成现实;第二,理不是一成不变、可以拘守执定的物事,气或事物处在永恒的变动中,理也就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第三,了解、把握理,也非常重要,例如在社会、历史的变化中,可以以理成势,当然也可以以势成理。历史发展过程即理与势辩证统合的过程。③“以心循理”a.王夫之主张“以心循理” , “心” ,则是人的认知与行为的能力、能动性或主体性。以心把握理、实圆理的过程就是道。b.事物之“理”是事物固有的或应然如此的道理,它虽然独立于人心之外,但人心可以把握它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第一,在认识过程中,应该“随时循理而自相贯通,顺其固然”,不要师心自用.第二,在理与事的关系上,不是以既有的理去限制事物的发展,而是在从事的实际工作中去研究、认识、实践理,推动事与理的发展。这就隐含有真理总是具体的道理。(3)道器观①“道”“器”的含义a.“道”是指气之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道路、过程或律则:b.“器”则是指的气在流行中的凝结,即事物或现象之“个别”。在“道”与“器”的关系问题上,王夫之坚持了“天下惟器”“道在器中”的观点。王夫之的思想模式是“两端而归于一致”。②道器观第一,就存在论而言,“天下惟器”即肯定宇宙自然、社会历史、生活世界的客观性、真实性,肯定具体的、历史的、特殊的存在,肯定个体性及其价值。第二,就哲学之普遍性与特殊性、个别性的关系而言,“道者器之道”即肯定道与器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以器为核心的统一。“无其器则无其道”,即是说,具体的、特殊的、个别的形而下的现象与事物是本源、是前提,有此才有此中的道理、律则,后者即形而上的道是对前者的抽象,后者随着前者的变化而变化。这与宋明理学的侧重面退然有别。第三,就真理观、知识论与道德论而言,强调“尽器”“据德”“治器”的工夫,即肯定真理总是具体的历史的,充分认真地研究个案,认识个别、特殊、具体,是认识普遍并按内在法则创立、改造、治理事业的基础,具体的道德实践比道德理论更为重要。

    内容

    • 0

      怎样理解谭嗣同的“器体道用”观及其意望?

    • 1

      王守仁与王夫之知行观异同。

    • 2

      王夫之对诗可以“兴、观、群、怨”的理论有什么新发展?

    • 3

      18.{宗炳讲“澄怀观道”,也就是“妙观”,这个观是直观,而且是本质直观,不同于感性直观,这是通过审美对道的观照,最终就不能把握道的本质。 ( )}

    • 4

      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