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西方现代文论的语言学转向?
(1)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br][/br]①西方哲学的第一次转向西方传统的本体论哲学主要侧重于研究世界的本原问题,17世纪以前以笛卡尔为代表的理性哲学由本体论向认识论转向。认识论哲学强调任何认识都需要从人的理性出发寻求解释,而语言是人认识世界的一种表征的工具和一种再现的工具。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强调思维主体是具有先验理性的“人”,主体凭借意识、思维和经验认识和表征世界。②西方哲学的第二次转向20世纪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旨在摧毁西方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试图返回到形而上学传统产生前,返回到人类童年没有历史、没有哲学的“虚无”状态。但是他发现在“虚无”中总有一种东西构成了某种障碍,而这一障碍就是“先在”的语言。海德格尔的发现改变了语言的功能和地位:语言由原先的“再现”或“表征”的地位,跃居到“先在”的地位。他的理论也改变了人们以往的语言观;不再是人在操纵语言,而是语言在支配人。语言不再是一种“表征”工具,语言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被支配者”变为“支配者”。(2)文学理论研究的两大趋向①自然语言观与符号任意性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标志着传统语言观的转向,并促使20世纪文学研究重心转移。索绪尔把语言符号的两个组成部分分别称为“所指”和“能指”。他进一步指出,概念和音响形象之间的关系也是“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完全任意的联系。索绪尔对能指与所指的区分和他所提出的“符号任意性”原则,打破了词物天然对应的神话,把语言从对物质实在的依赖和被主体的控制中解放出来了。②逻辑语言观与审美语言观a.17世纪随着语言巫术力量的逐渐消弱,其逻辑力量逐渐显现出来。到了17世纪,随着理性主义的确立,自然科学数理逻辑的模式也逐渐改变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在理性和逻辑面前,语言含糊不清或词不达意的固有缺陷得以显现并受到大肆批评。b.20世纪初罗素、弗雷格开创的逻辑分析哲学开启了“语言学转向”,把哲学研究的重心从认识论哲学的“意识”转移到向来被视作思维工具的“语言”上。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去认识世界的新范式,使语言由原来逻辑、理性的“工具”跃为“本体”。c.20世纪中叶以后语言转向初期科学化、理性化的语言研究目标被反逻辑语言关的“审美语言学”潮流所取代。语言学转向中的这种审美化倾向在西方当代哲学领域掀起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审美化语言观打破了西方两千年来形而上学以“逻辑和语法”对语言本质进行的解释,而是以反逻辑的“诗”“文学”“艺术”或者说“审美”来解释语言的原初诗性功能。
举一反三
内容
- 0
“慕仿说”如何雄霸西方文论两千年?
- 1
西方语言学认为语言就是一种符号
- 2
功能主义语言学标志语言研究重点由语言形式转向语言功能。
- 3
语言学已历经了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现代语言三个阶段。现代语言学的正式开端是(). A: 普通语言学 B: 描写语言学 C: 结构主义语言学 D: 心理语言学
- 4
在西方现代文论中,文学形象只指视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