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楚归晋知罃》“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所以报也”的一句中的“所以”表示的是()。
A: 原因
B: 工具
C: 方式
D: 处所
A: 原因
B: 工具
C: 方式
D: 处所
举一反三
- 《左傳·楚歸晉知罃》“其竭力致死,無有二心,所以報也”一句中“所以”表示的是( )。 A: 原因 B: 工具 C: 方式 D: 處所
- 下列句子中“所以”表示“原因”的句子是()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B: 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荀子》) C: 儒以文乱法,狭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韩非子》) D: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左传》)
- (二)阅读下列短文,完成第16至20题。楚归晋知罃晋人归楚公子于楚,以求知罃。楚人许之。楚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怒?”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榖。”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注】馘(guó),古代战时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用于记功,俘馘,俘虏。 下列说法符合短文内容的一项是 A: 知罃认为若托晋君的福气回到晋国,虽遭受杀戮,也可不朽 B: 因为知罃没有才能,所以晋君认为他不能胜任其职 C: 知罃觉得他和楚王之间没有恩德,也没有怨恨 D: 知罃说,在保卫边疆时,如遇到楚王,不会对他有二心
- (二)阅读下列短文,完成第16至20题。楚归晋知罃 晋人归楚公子于楚,以求知罃。楚人许之。楚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怒?”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榖。”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注】馘(guó),古代战时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用于记功,俘馘,俘虏。 下列句中加点的“其”为语气副词,表揣测意味的一句是()。 A: 臣不才,不胜其任。 B: 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 C: 子其怨我乎? D: 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
- (二)阅读下列短文,完成第16至20题。楚归晋知罃晋人归楚公子于楚,以求知罃。楚人许之。楚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怒?”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榖。”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注】馘(guó),古代战时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用于记功,俘馘,俘虏。 下列说法对短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知罃作为楚国的人质,最后被交换回国 B: 楚王送别知罃时,多次询问知罃是否责怪自己 C: 晋楚两国为了结成友好之邦,把自己国家大师的囚犯都释放了 D: 楚王看到晋国有知罃这样的臣子,于是感叹不可以与晋国相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