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墨客隐居的故事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曹魏末年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籍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征、寄托,借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阮籍.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狝猴赋〉.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另据史料记载,因为阮籍才华横溢,在当时名气很大,掌权的司马集团很想拉拢他,但阮籍和司马集团总是若即若离.阮籍曾经当过司马集团给他的一个官——东平太守.他骑驴上任,进了衙门便令人拆去隔墙,十几天后又骑驴离开了,好像开一个玩笑似的.后来他又主动要了一个官干,当了一名步兵校尉,其动机就是看上了步兵营中有一位厨师很会做酒,而且营中藏有美酒300斛.在两任官职期间,他也每日只是与刘伶饮酒吃肉,成天醉倒在酒乡里,从不发表任何政治见解.后来,晋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其实,阮籍在的成长过程中,他的思想、态度是经历了很大的变化的.幼时的阮籍所接受的是很正统的儒家教育,并未接触过真实社会、只沉浸在书本中的阮籍一直到青年时期都还在受此影响.他的真实想法是,当今世道大乱,唯有依靠儒家的思想教育民众,方可实现救赎,而能做到这些的,又舍我其谁?他的这种思想在他的早期作品《乐论》中可见一斑,在这篇文章中,他认为,如今天下大乱,世风不古,可通过音乐来救赎人心,美乐至则民心顺.胸怀大志的阮籍走向社会后,通过与一干人等的接触、对社会的观察思考,渐渐认识到,儒家思想只不过是统治者的一个工具,要实现太平、实现自己心中那种美好的愿望已经不可能了.于是他不得不很悲痛的转投了老庄一派,原因是,在老庄的世界里,在竹林的世界里,虽然不可以“平天下”,却能独善其身,保持自己心灵的自由美好,畅然物外,其亦乐哉.可是阮籍并没有完全的去适应,尤其在司马家发动“高平陵政变”篡夺政权之后,阮籍选择了彻底放纵自己,选择了逃避.他常常自己驱车,任意游走,行至路穷处便放声大哭.他很痛苦.这是一种最悲凉的痛苦.
举一反三
内容
- 0
“终南捷径”是指文人借隐居得到名声,从而达到做官的目的。()(1.0分)
- 1
“终南捷径”是指文人借隐居得到名声,从而达到做官的目的。()(1.0分)
- 2
“终南捷径”是指文人借隐居得到名声,从而达到做官的目的。()(1.0分)
- 3
“终南捷径”的典故源于()隐居后被征召的故事。
- 4
水浒故事最早是文人文学在文人之间流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