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初,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分明,宴乐时天子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为二佾。春秋时期,鲁国卿大夫季氏却“八佾舞于庭”,且“士无常君,国无定臣”。这一变化根源在于()
A: 礼乐文明崩坏
B: 井田制度瓦解
C: 分封制度崩溃
D: 铁器牛耕使用
A: 礼乐文明崩坏
B: 井田制度瓦解
C: 分封制度崩溃
D: 铁器牛耕使用
举一反三
- 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季氏只能用四佾,却用了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诸侯势力强大 B: 周王室势力衰微 C: 分封制趋于崩溃 D: 诸侯与周天子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
- 西周时期天子举行宴会的乐舞规则为八佾(佾为乐舞编队,一佾八人),诸候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春秋后期鲁国卿大夫季孙氏以“八佾舞于庭”。春秋后期宴会乐舞使用规格的变化反映出 A: 礼乐文化秩序尚不完善 B: 贵族等级界限己被打破 C: 王权势力影响不复存在 D: 传统政治秩序趋向瓦解
- 在《论语》中,孔子批评八佾舞于庭,其中八佾是()享用的礼仪。 A: 天子 B: 诸侯 C: 大夫 D: 士
- 《论语·八佾》中记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其中“八佾”是指哪一身份地位的人可以享用的乐舞规模? A: 诸侯 B: 天子 C: 士 D: 卿大夫
- “八佾舞于庭”中的“八佾”即八列,按礼制,大夫乐舞用() A: 六佾 B: 四佾 C: 三佾 D: 一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