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左传·襄公十五年》)B.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这里两句中的“诸”都是兼词,等于“之于”。
举一反三
- 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1.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左传·襄公十五年》);2.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这里两句中的“诸”都是兼词,等于“之于”。
- 下列各句中“诸”作兼词的是()。 A: 天其或者将建诸?(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B: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 C: 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庄子·逍遥游) D: 其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左传·襄公四年) E: 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战国策·齐四)
- 下列各句的“诸”,有语气词用法的是() A: 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左传·僖公十三年》) B: 君子不犯非礼,小人不犯不祥,古之制也。吾敢违诸乎?(《左传·昭公三年》) C: 子路曰:“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论语·先进》) D: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孟子·梁惠王下》) E: 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法言·君子》)
- 请翻译下面文言文中的划线句子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注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孟子·梁惠王下》)
-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②往焉,雉兔者③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镜,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④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注释】①传:古代典籍文献。②刍荛者:割草打柴的人。③雉兔者:猎取野鸡野兔的人。④阱:陷阱,次指陷民于死。⑴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译文:臣始至于镜,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译文:⑵孟子对比文王之囿和齐宣王之囿,旨在说明什么样的道理?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