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这段话是程子说的。( )
举一反三
-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梁惠王对前来拜见的孟子很不礼貌,用“叟”来称呼,就象今人说:“老头子。” B: 由于梁惠王对孟子的无礼,孟子认为梁惠王真是一个利欲熏心的昏君,简直无可救药。 C: 孟子顺着梁惠王的功利思想,从反面推论,指出交互征利的严重后果,严正警告梁惠王。 D: 在《孟子》开宗明义的第一章里,孟子就提出仁政的思想,他主张君王必须施行仁义,仁义才是治国的至德要道。
- 一、填空题 1. 《论语·宪问》:“( ),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2. 《荀子·大略》中说:“义与利者,,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义胜利者为治世,。” 3. 《孟子·梁惠王》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4.《墨子·兼爱》中说:“况于,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5. 《汉书·董仲舒传》引董仲舒之语曰:“夫仁人者,,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霸,为其先诈力而后仁义也”
- 臣故知王之不忍也。(《孟子·梁惠王上》)
- [u]直[/u]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