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 1. 《论语·宪问》:“( ),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2. 《荀子·大略》中说:“义与利者,,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义胜利者为治世,。” 3. 《孟子·梁惠王》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4.《墨子·兼爱》中说:“况于,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5. 《汉书·董仲舒传》引董仲舒之语曰:“夫仁人者,,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霸,为其先诈力而后仁义也”
举一反三
-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梁惠王对前来拜见的孟子很不礼貌,用“叟”来称呼,就象今人说:“老头子。” B: 由于梁惠王对孟子的无礼,孟子认为梁惠王真是一个利欲熏心的昏君,简直无可救药。 C: 孟子顺着梁惠王的功利思想,从反面推论,指出交互征利的严重后果,严正警告梁惠王。 D: 在《孟子》开宗明义的第一章里,孟子就提出仁政的思想,他主张君王必须施行仁义,仁义才是治国的至德要道。
-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出自
-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竭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孟子曰:“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孟子•万章上》) 荀子曰:“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荀子•大略》) (1)结合选段,请从两个方面简要概括先秦儒家所认为的“义”与“利”的关系。 (2)请联系生活实际探究先秦儒家“义利观”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