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理想人格是什么?儒家与道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有何不同?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理想人格论。至人、神人、圣人以及《大宗师》中的真人都是“道”的化身,他们是从不同的方面来说明庄子的理想人格。成玄英说:“至言其体,神言其用,圣言其名,其实一也。”“无己”、“无功”、“无名”也就是“无待”。庄子先是列举了宋荣子、列子等一般认为境界很高的人,他们或者德行高尚,或者御风而行,但庄子以为他们都不足羡,因为他们“犹有所待”。“有所待”就是有所依持,需要借助一定的客观条件。“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是说,有比列子境界更高的人,他们顺任万物之本性,使物物各遂其性,没有丝毫造作,随大自然的变化而变化,物来顺应,与大化为一,即与“道”为一,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可待的呢?因其无所待,才能达到知人、神人、圣人的逍遥极境。庄子的人生最高境界,正是期盼“与道同体”而解脱自在。《大宗师》从天人关系中把握“真人”之境。在庄子看来,“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人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也就是说,真人能去心知之执,能解情识之结,能破死生之惑。真人之心虚静无为,与天地万物有自然感应。真人之境是天人合一之境:“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真人超越于好与不好之上,摆脱了人间心智的相对分别。真人守真抱朴,与天为徒;同时又随俗而行,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排斥争胜,达到物我、主客、天人同一境界的人,才是真人。道家庄子的真人、至人、神人、圣人的理想人格,与儒家的圣贤理想人格有别。儒家心目中的圣人或圣王,有着内圣与外王两方面的追求。内圣指德性修养,外王指政治实践。儒家强调在内圣基础之上的内圣与外王的统一,因此,儒家的人格理想不仅是个体善的修炼,更重要的是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是济世救民,努力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建功立业,即使遭到贬谪也以深沉的忧患系念天下苍生。儒家当然也有其超越的境界,穷居陋巷也能自得其乐,但这不是最主要的。再看庄子所展现的道家理想人格,其主要特性是:独善其身,超然物外,一任自然,遂性率真,与世俗社会、达官显贵和政权架构保持距离。与儒家积极人世的现实品格相比较,道家凸显的是超越和放达,以保持距离的心态,批评、扬弃、超越、指导现实。
举一反三
内容
- 0
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是()
- 1
道家把“君子”“圣人”作为自己的理想人格,儒家把“真人”“至人”作为自己的理想人格。
- 2
中国古代把“君子”“圣人”作为理想人格追求的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 3
儒家的理想人格有()
- 4
关于理想人格,儒家把“君子”、“圣人”作为自己的理想人格,道家推崇逍遥于天地之间的“真人”、“至人”,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呼吁()的理想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