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结合《诗经》与《九歌》《离骚》的阅读,谈谈“赋、比、兴”与“比兴寄托”这两种表达手法的异同。
中国的诗歌中有“比兴寄托”的传统。这里的“比兴”与《诗经》“六义”中的“比”和“兴”,虽然都属于触物起兴、借物抒情言志的间接表达技法,但是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1、“六义”的“比”和“兴”,在《诗经》中一般用于篇首与章端,作为发言启口的引子;而以《九歌》为代表的《楚辞》中的“比兴”则无定所,随处可用。2、《诗经》中比喻的本体、喻体两者意义关联非常松散,呈游离状态。只是触物起兴,临时作比。而《九歌》《离骚》中的“香草”“美人”与它所比喻的“贤才美德”、“明君贤臣”之间的关系已经凝固为一体,成为具有特定文化含义的符号。
举一反三
内容
- 0
《离骚》一诗中的“香草美人”有什么寓意?《离骚》的比兴手法与《诗经》的比兴有何不同,有什么新的发展?
- 1
举例说明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
- 2
《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芣苡》使用的手法是
- 3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运用的手法( ) A: 赋 B: 比 C: 兴 D: 赋比兴
- 4
《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是( ) A: 风 雅 赋 B: 雅 颂 赋 C: 比 兴 风 D: 赋 比 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