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举一反三
-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 B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C: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 D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 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等。高宗以后,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否则即使担任中书令也不能称为宰相。对此说明 A: 三省六部丧失实际权力,君权加强 B: 宰相名实分离,权力分散直至消亡 C: 相权更为分散,君主专制逐渐加强 D: 三省长官有宰相之名、无宰相之实
- 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 A: 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缩小了 B: 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仅限于三省长官 C: 宰相成员增多导致皇权旁落 D: 便于集思广议,又使之互相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