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5-27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 B

    举一反三

    内容

    • 0

      三省制发展至宋朝,宋代三省长官虽存,但却不一定行宰相之权。中书门下长官只有加上(),才能进政事堂议政,是真正的宰相。 A: 同三品 B: 同平章事 C: 参议得失 D: 参知政事

    • 1

      三省制发展至宋朝,宋代三省长官虽存,但却不一定行宰相之权。中书门下长官只有加上(),才能进政事堂议政,是真正的宰相。 A: A同三品 B: B同平章事 C: C参议得失 D: D参知政事

    • 2

      唐高宗以后,唐朝的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不加者,不是真正的宰相。

    • 3

      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 提高行政效率 B: 强化君主集权 C: 分割宰相权力 D: 利于集思广益

    • 4

      汉武帝建立中朝,东汉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唐初军国大事由三省长官合议于政事堂,玄宗时将政事堂改名中书门下,其他官员加同平章事之衔参政,三省长官渐次被排除于宰相之列。由此可见,汉唐政治的发展趋势是() A: 内朝权力上升 B: 分权制约体制完善 C: 决策权集中 D: 行政效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