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5-27
    试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及内容。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采取了经济兴邦的战略,为发展经济,日本政府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主要特征及内容如下:(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①重视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战后日本几次调整教育政策,始终把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放在首位,使日本迅速掌握了世界先进技术,为日本经济的腾飞输送了大批合格的技术人才。②重视教育的计划性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日本政府随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调整教育政策,编制不同的教育计划,客观地估算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相应人才,这既节省了教育经费的开支,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求,又避免了因盲目发展教育可能带来的失业等社会问题。③重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一直是日本教育最重视的一个方面,使日本在经济起飞的同时保持了高度的社会凝聚力,得以避免因经济现代化可能导致的文化失范、政治权威贫弱等问题,使日本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了高速的经济增长。(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①《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a.《教育基本法》的主要内容有:确定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和平的公民及社会的建设者;全体国民接受9年义务教育;尊重学术自由,培养国民的理智;公立学校禁止宗教教育;教育机会均等,男女同校;尊重教师,提高教师的地位等;b.《学校教育法》的主要内容有:废除中央集权制,实行地方分权,削弱文部省权力,新设地方教育委员会管理学校事务;采取6-3-3-4单轨学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原来的6年义务教育延长到9年;高中以实施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为目的;将原来的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统一成为单一类型的大学等。②50~60年代的教育改革1951年6月,文部省公布了《产业教育振兴法》,制定了振兴职业教育的政策。1957年12月,日本制定《新长期经济计划》首次将教育发展计划和教育政策编入国民经济计划。1960年12月,日本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是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计划中最有影响的计划。该计划包括经济与提高人的能力、振兴科学技术、确立教育及职业训练制度等内容。1965年1月,日本制定《中期经济计划》进一步强调“提高人的能力和振兴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及迫切性,同时提出扩充后期中等教育,普遍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充实研究生院和大学本科教育,以培养高才能的人。1967年3月,日本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重申提高人的能力问题。③70年代教育改革进入70年代,日本又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其中比较重要的是1971年6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的《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措施》咨询报告,拉开了日本自明治维新和战后初期两次重大教育改革后“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序幕。这次改革涉及的内容广泛,主要在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在中小学教育上,日本提出了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国家和教育者的责任的3个基本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制订的10项具体措施。在高等教育方面,报告提出了5个方面的要求和12项具体措施。70年代,日本还颁布了《关于改善中小学教学计划的标准》《小学初中教学大纲》《高中教学大纲》等法规。④80年代以后的教育改革80年代以后,日本的教育改革更加具体和深入。1984年,日本成立了“临时教育审议会”,1987年,日本文部省成立了“教育改革推进本部”,二者成为推进日本80年代教育改革的领导机构。“临时教育审议会”从1984年至1987年提出了多次咨询报告,“临时教育审议会”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建议。其中主要有:a.完善终身教育体制;b.改革中小学教育体制,强调按照灵活、多样、柔性化的观点改革学制;c.加强道德教育和体育;d.推进高等教育和师资培训等内容。

    内容

    • 0

      试评价日本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

    • 1

      试评价日本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

    • 2

      试评价日本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

    • 3

      分析总结二战后欧洲各国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

    • 4

      评析二战后美国教育改革的进程及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