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出“敬养之孝”,以区别于当时流行的“能养为孝”。“敬养之孝”的意思是()。
A: 不仅要在物质上奉养父母,而且感情上要怀有爱敬之心,态度上要毕恭毕敬
B: 对父母只要保证其一日三餐,就算是尽孝了
C: 尊敬父母就是孝
A: 不仅要在物质上奉养父母,而且感情上要怀有爱敬之心,态度上要毕恭毕敬
B: 对父母只要保证其一日三餐,就算是尽孝了
C: 尊敬父母就是孝
举一反三
- “不敬,何以别乎”是孔子提出的“敬养之孝”,“敬养之孝”的意思是()。 A: 对父母要保证一日三餐 B: 尊敬父母就是孝。 C: 孝敬父母就是对父母百依百顺。 D: 不仅要在物质上奉养,而且感情上要怀有爱敬之心,态度上要毕恭毕敬。
- 孔子提出“敬养之孝”,以区别于当时流行的“能养为孝”。“敬养之孝”的意思是
-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7) (《论语·为政第二》)这段文字强调 A: 对父母,我们要给予最好的条件来奉养。 B: 行孝,就是要对父母和颜悦色。 C: 孝道,要以敬为基本条件,要对父母保持尊敬的态度。
-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子游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今日所谓的孝,是能奉养父母。对于犬、马,都能够饲养。如果不能尊敬父母,那么如何将奉养父母与饲养犬马相区别呢?”
- “孝”不仅仅指物质上满足父母,还包括从精神上关心、体贴父母,“孝为行,敬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