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关于“道”与“言”的论述,合理的是( )。
A: 道固不可以言传也
B: 道非言则无以阐其奥
C: 无言而道隐,不若有言而道明
D: 既然“言说即非真”,领悟了道的人也只能无言
A: 道固不可以言传也
B: 道非言则无以阐其奥
C: 无言而道隐,不若有言而道明
D: 既然“言说即非真”,领悟了道的人也只能无言
举一反三
- 中国传统的言说方式是“以言去言”,《老子》首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非常清楚地表述了这一点。老子的论述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首先,“道”、“名”是可以道、可以名的;其次,可道、可名的“道”、“名”并非那恒常的“道”、“名”。可见,在老子看来,作为世界本真的“道”、“名”是与作为言说工具的道、名不一样的。真正的“道”、“名”虽然可以被言说,但被言说的并不是真正的“道”、“名”;然而,如果完全不用言说,则根本无法论述“道”、“名”。因此,老子提倡一种“以言去言”的言说方式,即通过使人认识、领悟所言之道,达到“无言”,撤去语言的迷障,直达“道”之本真。 根据这段话,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老子认为“道”、“名”是不可言说的 B: 老子认为被言说的“道”、“名”与作为世界本真的“道”、“名”是同一的 C: 老子言说“道”、“名”最终是为了使人认识、领悟“道”的本真 D: 老子认为不应用言说的方式论述“道”、“名”
- 道教学者关于道不可定言有,也不可定言无的阐释,是基于《老子》中的哪一句话? A: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B: 道可道,非常道 C: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D: 道隐无名
- 以下关于道的论述中将道作为主体境界的有( )。 A: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B: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C: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D: 道法自然
- 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于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 直言,又叫道言、道语,是卮言的一种,它主要来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