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对先秦儒学“仁政”的继承②具有迷信的思想色彩③一定程度上能防止皇帝的暴政④比较客观科学地说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A
举一反三
- 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谶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表明董仲舒() A: 宣扬“一统”学说 B: 继承了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 C: 要求君主施行仁政 D: 认为君主的地位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 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②意图是规劝皇帝要行仁政 ③带有浓厚迷信思想 ④为维护君主的统治服务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 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的这一思想主张() A: 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B: 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 C: 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 D: 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
- 董仲舒是汉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下列言论中反映了董仲舒主张的有() ①《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文者辞之所谓大也 ②“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③“故为人君者”“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则“四海之内闻盛德而皆徕臣” ④“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难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吉祥之意)应诚而至……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害所由起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六经之文,圣人之语,动言天者,欲化无道,惧愚者之言。——《论衡•谴告》材料三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论衡·论死》请回答:材料二、三反映了王充的什么思想主张?
内容
- 0
下列能反映出董仲舒天人观的是 A: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 B: 聪明睿智,天也;动静思虑,人也 C: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 D: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 1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对其内涵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天人感应”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为皇权所需要 B: 新儒学一定程度继承了先秦儒学民本思想 C: 强化君主专制的同时主张人君“行仁政以顺天道” D: “顺天命”与“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符合汉高祖的统治需要
- 2
东汉王充《论衡》中记载:“天能谴告人君,则亦能故命圣君。择才若尧舜,受以王命,委以王事,勿付与知,今则不然,生庸庸之君,失道废德,随谴告之,何天不惮劳也。”对作者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相信“天人合一”说 B: 宣传“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C: 宣传“君权神授”思想 D: 反对“天人感应”说
- 3
《太平经》称:“天者,乃道之真,道之纲,道之信,道之所因缘而行也。地者,乃德之长,德之纪,德之所因缘而止也。”该书明显依托了古代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他是( )。
- 4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意同“乃”)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墨子·兼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