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深埋隧道为圆形隧道,半径为4.0m,围岩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相等,应力为P=1000kPa,围岩中塑性区半径为10m,围岩内聚力c=20kPa,内摩擦角为30°,按芬纳(Fenner)公式计算。 若使支护抗力为0,松动圈半径应为()。
A: 4m
B: 10m
C: 13m
D: 15.5m
A: 4m
B: 10m
C: 13m
D: 15.5m
D
举一反三
- 某深埋隧道为圆形隧道,半径为4.0m,围岩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相等,应力为P=1000kPa,围岩中塑性区半径为10m,围岩内聚力c=20kPa,内摩擦角为30°,按芬纳(Fenner)公式计算。若使支护抗力为0,松动圈半径应为()。 A: 10m B: 13m C: 15.5m
- 某深埋隧道为圆形隧道,半径为4.0m,围岩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相等,应力为户=1000kPa,围岩内聚力c=20kPa,内摩擦角为30°,按芬纳(Fenner)公式计算,若使支护力为0,松动半径应为()m。 A: 4 B: 10 C: 13 D: 15.5
- 某深埋隧道为圆形隧道,半径为4.0m,围岩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相等,应力为P=1000kPa,围岩中塑性区半径为10m,围岩内聚力c=20kPa,内摩擦角为30°,按芬纳(Fenner)公式计算。支护抗力为()。 A: 28kPa B: 38kPa C: 48kPa
- 某深埋隧道为圆形隧道,半径为4.0m,围岩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相等,应力为P=1000kPa,围岩中塑性区半径为10m,围岩内聚力c=20kPa,内摩擦角为30°,按芬纳(Fenner)公式计算。支护抗力为()。 A: 18kPa B: 28kPa C: 38kPa D: 48kPa
- 某深埋隧道为圆形隧道,半径为4.0m,围岩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相等,应力为P=1000kPa,围岩中塑性区半径为10m,围岩内聚力c=20kPa,内摩擦角为30°,按芬纳(Fenner)公式计算,则支护力为()。 A: 18kPa B: 28kPa C: 38kPa D: 48kPa
内容
- 0
某高低层一体的办公楼,采用整体筏形基础,基础埋深7.00 m,高层部分的基础尺寸为40 m×40 m,基底总压力p=430 kPa,多层部分的基础尺寸为40 m×16 m,场区土层的重度为20 kN/m3,地下水位埋深3 m。高层部分的荷载在多层建筑基底中心点以下深度12 m处所引起的附加应力最接近()(水的重度按10 kN/m3考虑) A: 48 kPa B: 65 kPa C: 80 kPa D: 95 kPa
- 1
惯性半径常用单位为( )。 A: m B: m 2 C: m 3 D: m 4
- 2
一质点以60°仰角作斜上抛运动,忽略空气阻力。若质点运动轨道最高点处的曲率半径为10m,则抛出时初速度的大小v0为( )。(重力加速度g按10 m﹒s-2计) A: 10 m/s; B: 20 m/s; C: 50 m/s; D: 100 m/s。
- 3
隧道支护施作后,围岩中的应力状态为四次应力状态。
- 4
下列关于轴对称圆形硐室弹塑性状态分析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原岩应力为静水应力状态 B: 硐室围岩为理想弹塑性体 C: 塑性区半径与硐室半径成正比 D: 计算硐室围岩弹塑性位移时,需考虑岩石剪胀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