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票拟制度的形成,应由皇帝在大臣的奏章上用朱笔批写的最后裁定意见,渐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批,称为“批红”。
正确
举一反三
内容
- 0
“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明代首辅权虽重,而司礼监之权又在首辅上”。对此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明代司礼监权重 B: 票拟与批红相辅相成 C: 内阁与司礼监相互制约 D: 明代内阁形同虚设
- 1
大臣代替皇帝批签,副本进呈皇帝最终裁决的制度,就是明朝特有的“票拟制度”
- 2
明司礼监中,作用最大的太监是() A: 提督太监 B: 掌印太监 C: 秉笔太监 D: 随堂太监
- 3
以下对明朝内阁制中的“批红”表述正确的是() A: 阁臣可代表皇帝对大臣奏折提出最终处理意见 B: 皇帝用朱笔对阁臣关于奏折的处理意见作出批示 C: 阁臣不能对大臣奏折提出处理意见,要由皇帝批阅,用红笔写出处理意见 D: 皇帝对大臣奏折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再由内阁讨论确定,用红笔批写
- 4
明代皇帝在处理密疏时,既不需内阁的票拟,又不必司礼监太监代为批红,批答后也不必经过六部驳正发抄。这反映出() A: 明朝处理奏折的程序混乱 B: 明朝皇帝用“密疏”监督官员 C: 明代强化君权的措施多样 D: 内阁充当了内侍、顾问角色